乳腺癌又称乳癌,我国古代称之为“乳岩”,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中医治疗:
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乳腺癌发病主要是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内为七情所困,外为六淫浸扰,引起阴阳失和,冲任失调,脏腑功能失衡,经络运行受阻,气血循环失常,湿、热、痰、浊、淤、毒等各种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有效排除,集聚于胸乳,邪实停滞而机体大损,致有癌瘤之患。因此正虚邪实是乳腺癌发病的基本病理状态。早发现,早治疗,早手术,是现代癌症的治疗原则。乳腺癌手术后气血更加亏虚,大势虽去,正气不足,情志刺激,外邪侵扰等致病因素并没消除,残留的邪毒和放化疗,内分泌,基因治疗造成药毒积滞于体位,形成正虚邪滞的局面;一旦操劳过度或者情绪不稳,必定死灰复燃,癌毒再积,出现正虚邪炽的危险。总之,乳腺癌的虚实夹杂之证,正虚是第一位的,邪实的程度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差异,鉴于此,扶正祛邪为治疗乳腺癌的根本大法,强调扶正为主,同时根据病机转变辅以攻邪。通常术后放化疗期间正虚甚而邪滞轻,扶正祛邪可9:1;放化疗结束,内分泌治疗期间,扶正与祛邪可8:2;术后2~3年,正气渐复而毒邪有所长,可调整为7:3,临床是千变万化的,还须按实际情况,辨证设定。药用生黄芪30~g,太子参、晒参各15~30g,白术10~20g,茯苓12~40g,健脾益气;黄精10~25g,鹿角片5~12g,龟板8~20g,灵芝10~30g,淫羊藿10~30g,肉苁蓉10~20g,补肾填精;薏苡仁、丹参各15~30g,三枝10~30g,白花蛇舌草15~60g,八月扎、莪术各10~30g,露峰房10~20g,龙葵、凌霄花各10~30g等清热利湿,化痰散瘀,解毒消肿;苏梗10~15g,红花、炙甘草各10~30g调中和胃,以上药物根据患者症状,舌脉体重等调整剂量。
扶正祛邪,重视脾肾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优势在于整体施治,一方面补益不足之正气,另一方面祛除残留的邪毒和新感之时邪。在整个治疗期内正邪共存,但力量对比不同,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扶助正气控制体内蛰伏之邪毒,防御时邪的侵袭,进而清除癌毒,此即“养正积自除”之意。乳腺癌的治疗过程符合慢性病的治疗规律,应该注意守方、慎药,持之以恒,缓图功效。特别强调重视脾肾二脏的作用。女子乳房属脾,临床上通过培补脾肾为主,使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力功能得到加强,降低了放化的毒副反应和复发转移的概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为“后天之本”。其主要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脾虚最易生湿,湿邪最易伤脾。湿邪困脾日久,易生热、变生痰浊,影响运化,水谷精华不能输布,气血循环失常,淤滞经络。肿瘤本属阴证,湿为阳邪。乳
腺癌术后气血大亏,放化疗又严重影响消化系统,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甚至痔疾复发,一派脾虚盛之候。治疗乳腺癌应始终坚持健脾益气化湿。在治疗原则上,不妄用苦寒之药,补益而不滋腻,注重保持脾胃流通的功能。妄用滋补,竣攻都会妨碍脾胃运化,影响脏腑功能,使患者正气更虚,不能制御邪浊,正犯了虚虚实实之戒。用药方面,一般补中益用黄芪、太子参、白术、白扁豆、山药、红枣;调中用木稥、苏梗、砂仁、寇仁;化湿用厚朴、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生薏苡仁、佛手片;温阳用干姜;止泻用藿香、六神曲;恶心,呕吐用姜竹茹;纳谷不馨用谷麦芽、大腹皮、鸡内金;痔血用槐角、地榆;便秘用枳实、大黄;升阳用柴胡、升麻。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包含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是物质基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是生命动力,‘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补肾填阴是扶正祛邪的重要环节。治疗上注意阴阳平衡,补阳常在滋阴的基础上进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滋肾养阴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黄精、龟甲、枸杞子、
女贞子等;温肾扶阳多用鹿角片、仙茅、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益智仁、蚕茧等;骨蒸潮热用地骨皮、青篙,银柴胡;骨骼酸痛用杜仲、续断、补骨脂、骨碎补;肾功能异常用六月雪、玉米须、薏苡仁根。
衷中参西,注重辨证
对乳腺癌辨证主要分4型:
①肝郁气滞,痰瘀凝结型。患者一般精神压抑,心情不舒,胸闷气结,两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瘀。基本方合逍遥散加减,柴胡9~15g,郁金9~18g,香附9~15g,香橼、佛手各10~15g,当归12~15g,赤芍12~20g,海藻12~30g,全瓜蒌12~30g,莪术10~30g,牡丹皮、栀子各9~15g等。
②肝肾虚损,冲任失调型。患者一般腰酸背痛,膝软腿弱,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出汗月经不调或闭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补肝益肾,调理冲任。基本方二仙汤加减,仙茅9~20g,仙灵皮10~25g,何首乌15~30g,熟地黄15~20g,山茱萸15~30g,菟丝子15~25g,女贞子、旱莲各12~24g,枸杞子12~30g,杜仲10~20g,牛膝10~30g等。
③脾失健运,气血两虚。患者一般头晕目眩,面色晄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盗汗,舌淡苔黄腻,脉儒细无力。治益健脾养胃,养血和营。基本方养荣汤加减,香附子10~15g,贝母12~18g,当归10~15g,白芍10~20g,山药15~30g,熟地黄15~30g,五味子、枣仁各10~30g,陈皮10~15g,姜半夏10~18g,谷、麦芽各10~20g,六神曲、白术、炙甘草各10~20g等。
④癌毒炽盛,邪浊蕴结型。患者一般可触及乳房、腋下、胸锁乳突肌下有坚硬肿块,皮下结节累累,盛则破溃,性情急躁易怒,胁肋攻窜刺痛;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治益祛邪扶正,解毒散结。基本化岩汤加减,石见穿、重楼各15~30g,三菱10~30g,半枝莲、猫爪草各15~30g,苦参15~20g,莪术、阿魏各10~30g等;疼痛给予延胡索10~20g,乳香、没药各5~15g等。
擅用外治,改善生活质量
乳腺癌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如皮瓣坏死等虽无生命之忧,却影响治疗,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在中药内服同时往往运用中医外治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术后皮瓣坏死,创面脓腐未净,先用九一丹、红油膏祛腐,待脓腐已净,即用生肌膏、白玉膏,始终保持创面滋润,避免换药时破坏新生的上皮组织,延长愈合时间。惯用垫棉法防止肉芽高凸,避免延迟上皮爬行。化疗期间上肢浅静脉炎,疼痛初起时用金黄膏清热凉血止痛;扪及结块的用冲和膏
散结消肿,3~5天可见效。化疗药物渗漏,溃烂坏死可深及筋膜、韧带、肌腱,主张祛腐、祛瘀、生肌分阶段治疗,每次换药必先用甲硝唑或过氧化氢溶液清洁消炎,外用九一丹、红油膏祛腐治疗,待坏死组织松动后及时修剪,避免坏死组织成为新的脓腐之源;脓腐将净时,应慎用九一丹等。汞类掺剂以免损伤肌腱,改用中药侵渍湿敷治疗;当脓腐已净用生肌散、复黄生肌愈创油(包括大黄、鸡子黄、紫草、血竭、龙骨、珍珠母等)治疗,有活血祛瘀生肌、减少瘢痕的作用,直到收口愈合。放射性皮炎,皮肤滋腻渗出较多时用清凉油或九一丹、生肌散按比例兑入麻油中,搅拌,取其混悬物敷布,1周左右,滋痂可脱;若皮肤感干燥不适可用白玉膏涂抹。
顺应自然,心药并举调护相宜
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四时五运六气各不相同,人体的内部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加减用药上,采取因时施治。春阳初生,病毒较多,酌加板蓝根、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长夏湿盛,酌加藿香、佩兰、荷叶等化湿醒脾;秋令多燥,酌加天冬、玄参、生地黄、沙参等养阴润肺;冬月寒冷,酌加鹿角片、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等温补肝肾。“冬主收藏”,每到冬至给予患者膏方调补。
义门陈氏祖传医学”为中医复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