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脱 疽
李某,女,60岁。近2年来,步行一段距离后时觉两小腿疼痛,需休息方能缓解。10余天前,夜间睡眠时因心悸和右下肢疼痛而醒。经当地卫生院治疗,右下肢疼痛无减轻,伴右足发凉,肢端肤色渐灰暗。治疗期间发现血糖升高,最高达23mmol/L。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又称“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部分患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严重,须紧急处理。在《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曰:“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中医文献中,与“脱疽”相关的病名还有“脉痹”及“筋疽”。脉痹病名,始见于《素问·痹论》,其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故脉痹涵盖了全身以“血脉瘀阻”为病机的一类疾病,而不单是周围血管疾病。筋疽病名最早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后《外科启玄》等也见之,分别指发于椎旁或踝关节等处的痈疽。而相当部分的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已出现坏疽,但其病足缺血性特征并不明显,且坏疽处可见到肌腱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病足坏死呈湿性。鉴于此,年奚九一教授提出了“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这一概念及“筋疽”的中医病名。
脱疽涵盖了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及急性动脉栓塞等疾病。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临床上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则相对下降。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学“脱疽”的范畴,是一种中小动静脉的周期性、节段性、慢性炎症病变,是以血管腔发生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最后坏死致肢体末端脱落为病变过程的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血脉瘀阻,在内由于脾肾阳气不充、气血虚亏或肝肾阴虚,在外则由于烟毒及寒湿损伤。病理产物有瘀血、痰饮、寒浊及热毒。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脾虚生湿酿痰,痰湿重浊黏腻,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血运失其畅达,久则湿邪化热,湿痰热互结,亦可瘀阻经脉,使血脉滞而不通;肝肾亏虚,阴虚热盛津伤可致血脉涩滞;气血不足则血行无力致血脉瘀阻。血脉瘀阻,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
总之,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本病的发生还与长期吸烟、饮食不节、环境、遗传及外伤等因素有关。
1.诊断
(1)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男性多见。多发于寒冷季节或常在寒冷季节加重,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受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本病病程较长,易复发。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m左右后就出现患肢小腿或足底坠胀疼痛感而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坠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后出现患肢小腿或足底坠胀疼痛感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肢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温稍低于健侧,皮肤指压试验可见充盈缓慢,趺阳脉(足背动脉)、太溪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抚足而坐,甚至需将患肢下垂床边以减轻疼痛。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绀,患侧趺阳脉、太溪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患足疼痛剧烈。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呈湿性坏疽;或足趾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坏疽局限,溃疡可愈合。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可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足背、足跟、踝关节及其上方。
(2)辅助检查 肢体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扫描血管三维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及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出现间歇性跛行的人群行踝肱指数(ABI)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及预后。
2.鉴别诊断
(1)脱疽相关疾病 脱疽相关疾病的临床鉴别见表13-1。
表13-1 脱疽相关疾病的临床鉴别
(2)雷诺综合征 (肢端动脉痉挛症) 雷诺综合征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多与免疫功能缺陷有关。多有寒冷、情绪波动及其他诱发因素。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轻症可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对于部分发病较急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原则主要着重于改善和增进肢体血液循环,解除或减轻疼痛,挽救肢体,恢复劳动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1.辨证论治
(1)寒湿阻络证
证候: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等。阳虚甚者,可加制附子、肉桂。慎用麻黄、川草乌。
(2)血脉瘀阻证
证候: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可加活血破瘀、通络止痛效果较强的虫类药。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牛膝、制乳没、蜈蚣、全蝎、土鳖虫等。
(3)湿热毒盛证
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常用药有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猪苓、防己;痛剧者,加全蝎、蜈蚣、土鳖虫止痛。本病清热,宜用甘寒解毒清热之品,慎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品。
(4)热毒伤阴证
证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顾步汤加减。常用药有黄芪、石斛、当归、牛膝、紫花地丁、太子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活血慎用桃仁、红花类温燥之品。
(5)气阴两虚证
证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生地黄、赤芍、黄芪、炙甘草、桑白皮、鳖甲、秦艽、茯苓、地骨皮、柴胡等。
2.外治疗法
(1)未溃 宜重在保护,避免刺激,防止坏死,局部不宜用药。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
(2)已溃 对于干性坏疽,应消毒后包扎,预防继发感染,限期手术治疗。感染创面可做湿敷处理。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油膏(如湿润烧伤膏等)液化清除创面坏死组织;难以液化者,采取蚕食清创方法,逐步清除。彻底的清创术宜待炎症消退后施行。
(3)坏死组织剜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剜除术,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术后每日局部换药治疗,愈合时间较长。
(4)趾 (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时,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5)截肢术 二级坏疽及三级坏疽,评估缺血程度及平面后,决定截肢平面后截肢。
3.其他疗法
(1)扩张血管 前列地尔10~20μ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2)预防感染扩散 并发溃疡感染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扩散。
(3)镇痛 ①建议使用安乃近、吲哚美辛(消炎痛)、强痛定、曲马多等;②吗啡类药物;③1∶的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mL,静脉滴注,每日1次;④微泵硬膜外麻醉:3~5日。
(4)选择益气行血的中药制剂 常用有通塞脉片、毛冬青片、血府逐瘀胶囊等。
1.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少食辛辣炙煿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避免足部的外伤或感染。
3.患侧肢体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形成,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45°~60°,保持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但坏疽感染时禁用。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继而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病情发展甚至发生肢体坏死,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外科正宗·脱疽论》记载:“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素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灼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其毒积于骨髓者,终为疽毒阴疮。”饮食不节,首伤脾胃。脾胃受伤,一则气血生化不足,血行失动力而致瘀,肌肉失温煦濡养;二则脾虚失运,痰饮内生;三则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性黏滞,滞涩脉道。以上病理终致血脉瘀阻。寒主收引,湿性黏滞,均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外受寒湿可加重病情,而外伤感邪则可致变症。血脉瘀阻,气不能通达内外则现脉络阴寒之象。血不能通达荣养脏腑、充养四肢,加之瘀久化热而现阴血不足,燥热内生而见脉络瘀热之证。复感外邪,化热而现脉络热毒证。
总之,本病的发生以饮食不节为主要病因,脾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血脉瘀阻为其基本病机。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1.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患者多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早期大多无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症状,仅表现为轻度下肢麻木不适。本病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冷。主要体征有皮肤温度降低、发绀、干燥、脱屑、光薄或皲裂,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脱落,趾腹弹性下降。趺阳脉、太溪脉等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端溃疡、坏疽等。
可发生急性下肢缺血(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的血栓脱落及近心端动脉壁斑块脱落是急性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以患肢突发疼痛、苍白、麻木、无脉、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可概括为“6P”。如未获得有效治疗,受累肢体常常很快发生缺血坏死,并可能引起全身感染、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可借助Fontaine和Rutherford的分级和分类方法评估病情。
(2)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无创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作为筛查。确诊和拟定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方案,根据需要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I)、计算机扫描血管三维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出现间歇性跛行的人群行踝肱指数(ABI)检查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及预后。
2.鉴别诊断
(1)脱疽相关疾病 脱疽相关疾病的临床鉴别见本节表13-1。
(2)神经源性跛行 椎管狭窄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症状,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中期症状相混淆,但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无力感大于疼痛感,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改变体位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同时肢体动脉搏动正常。
(3)动脉栓塞 跛行病史是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鉴别的主要依据。表现为“6P”征,并常具有房颤、瓣膜病等易致动脉栓塞的病史。
本病晚期治疗难度大,疗效不佳,手术进行血管搭桥或介入治疗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局限性,不少患者最后需实行高位截肢,而且术后伤口不易愈合。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病是动脉缺血性疾病,以血脉瘀阻为基本病机,但由于个人体质、致病原因及疾病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各异,故中药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血管弹性,增加肢体动脉供血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对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止坏疽能起到积极作用。后期需配合外治及手术治疗。
1.辨证论治 本病分型证治可参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论治。要注意的是,此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宗气渐衰,治疗时尤应注重益气。
2.外治疗法
(1)基本外治 参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治。
(2)植皮术 点状或邮票状植皮术适用于创面过大,难以自行愈合,但经治疗后血液循环改善,感染已被控制,肉芽新鲜者。
3.其他疗法
(1)参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血运重建术:采用开放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恢复肢体的血流,以改善肢体循环,阻止坏疽发生或降低截肢平面。开放手术包括动脉切开取栓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动脉化等。血管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
1.参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预防与调护。
2.重视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病。
3.对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患者,应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
三、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可归属于中医“脱疽”或“筋疽”范畴。
本病继发于消渴病,消渴病的病机以肝肾阴虚、气阴(血)两伤、燥热偏盛为主。消渴病病程迁延,一则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多表现为脾肾阳虚;二则病久入络,血脉瘀阻。血脉瘀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肝肾亏虚,阴虚燥热,热盛津伤可致血脉涩滞;气血不足则血行无力致血脉瘀阻;脾肾阳虚,阳不通,血不行致血脉瘀阻。此外,寒、痰、湿等病理产物及外邪也可痹阻脉络,致血脉瘀阻。气血津液无法散布,最终导致经脉失养,脉络淤阻,肌肉失养,进而导致了坏疽的发生。局部外伤破损、胼胝压迫,外受湿热可加重坏疽,而坏疽可产生邪毒。湿热邪毒相合,甚至可现内陷危象。
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外标本两端,本虚是指久病消渴致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指病久致瘀、致痰、致湿、化毒。基本病机为血脉瘀阻。
1.诊断
(1)临床表现 除糖尿病本病的临床表现外,糖尿病足还表现为以下临床特点:
1)缺血 早期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胼胝,弹性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或色素沉着。趾甲生长缓慢、变形、肥厚、脆裂,失去光泽。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肌张力差。患足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在寒冷季节或夜间加重,趺阳脉明显减弱或不可触及,肢体抬高试验为阳性。可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加重出现静息痛,严重者出现干性坏疽。
2)感染 足部或肢体远端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初为水疱或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腱和肌层,破坏骨质,组织坏死腐烂,形成脓腔和窦道,排出秽臭分泌物,周围呈增生性实性肿胀,以湿性坏疽为主。
根据局部表现,坏疽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
①干性坏疽 足部皮肤苍白、发凉,足趾部位有大小与形状不等的黑色区足趾疼痛,常发生于足及趾的背侧,有时整个足趾或足变黑、变干。此型在糖尿病足中最少见。
②湿性坏疽 多以皮肤外伤、烫伤、穿不合适鞋袜、感染等为诱因,早期病位多在足底胼胝区、跖骨头、足跟、足背等足部压力支撑点和易摩擦处。病变程度不一,由浅表溃疡至严重坏疽。局部皮肤充血、肿胀。严重时伴有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心悸、尿少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现的全身症状,此型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类型。
③混合性坏疽 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同时呈现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此型病情较重,临床上也不多见。
3)周围神经病变 主要包括运动障碍足、无痛足和灼热足综合征。运动障碍足表现为某一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障碍和运动减弱或消失。无痛足是指袜套型感觉迟钝和麻木,震颤感觉和精密触觉减弱。灼热足综合征表现为痛觉敏感,患处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
4)骨损 主要为夏科关节和骨质疏松。夏科关节好发于足和踝关节,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轻微疼痛、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关节半脱位畸形,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
可采用Wagner分级法判断病情、预后,确定治疗方案。
(2)辅助检查 关于周围血管检查参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同时,还应做足部X片、血常规、血糖、细菌培养和药敏、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CT、MRI等。
2.鉴别诊断
(1)脱疽相关疾病 脱疽相关疾病的临床鉴别见本节表13-1。
(2)雷诺综合征 (肢端动脉痉挛症) 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其他神经病变 当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症状时,要区分是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多数为对称性、从远端开始,其他神经病变则常为非对称性、区域性。
应整体治本、局部治标,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措施,药物疗法结合正确的切开减压、清创、引流、血管介入手术等;治疗和护理、预防结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恢复,减少病残。注重糖尿病内科治疗情况。
1.辨证论治
(1)分型证治 参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论治。
(2)注意 糖尿病足溃脓时常配合托法。如为脓出不畅实证宜透托,方选透脓散,常用药有黄芪、川芎、当归、皂角刺等;如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烦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状,可益气托毒,方选托里消毒散,常用药有人参、黄芪(盐水拌炒)、当归、川芎、芍药(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等;如见疮形漫肿无头,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或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不知疼痛,伴自汗肢冷、腹痛便泄、精神萎靡、脉沉细、舌质淡胖等症,可温阳托毒,方选神功内托散,常用药有当归、白术、黄芪、人参、白芍、茯苓、陈皮、附子、木香、炙甘草、川芎等。
2.外治疗法
外治原则:减压,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畅通引流,控制局部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1)切开减压 急性湿性坏疽,脓液潴留,组织炎性肿胀,加之足部的腔隙结构,局部压力高且无法向外传导,压迫本已病变的血管,导致缺血坏死加重,此时切开减压并通畅引流是首务。
(2)清创 如为干性坏疽,坏死界限清楚,可采用鲸吞清创术,在麻醉下尽可能彻底地清除坏死组织。术后创面以祛腐生肌的油纱(如湿润烧伤膏)换药。如为湿性坏疽,且切开减压后,可采用药刀结合蚕食清创方法。其原则是:先清除远端坏死组织,再清除近端的坏死组织;液化的坏死组织应先清除,未液化的坏死组织后清除;坏死皮肤、肌腱等软组织先清除,死骨后清除;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后再做彻底清除,但应注意局部的血液供应状况。如为混合性坏疽,则鲸吞清创方法和药刀结合蚕食清创方法同用。
(3)通畅引流 糖尿病足坏疽期形成的Ⅲ度、Ⅳ度溃疡创面,因创面深达皮下组织或骨骼,往往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潜腔或窦道,宜用祛腐生肌的油纱条(如湿润烧伤膏)引流换药,换药时油纱条一定要放置到创面潜腔或窦道的基底部,不要留死腔,引流要充分,必要时可多处对穿引流。另外,创腔基底部引流条不要压力过大而留有肉芽生长的余地,且外口要压紧,防止形成死腔,每8~12小时换药1次。
(4)收敛解毒 创面渗出物和分泌物多、臭秽时,应收敛解毒,以三黄熏洗剂(黄连、黄柏、黄芩、十大功劳、虎杖、地榆)煎汤浸渍或湿敷。
(5)生肌收口 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后,要保护新鲜创面,促进创面快速再生复原或愈合。可继续采用祛腐生肌药膏换药,也选用药液(如康复新液等)湿敷,每日换药2次,直至愈合。
(6)植皮术 Ⅲ度、Ⅳ度溃疡创面,如创面面积大,坏死组织清除后,为缩短病程,可行植皮术。
(7)截肢术 适用于感染难以控制,肢体血运无法重建者。
3.其他疗法
(1)基础疾病的治疗 控制血糖、血压。
(2)缺血性病变的处理 可采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对于严重的周围血管病变,可采用动脉重建术,如血管置换、血管成形或血管旁路术等。
(3)神经性足溃疡的治疗 可用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
(4)抗感染治疗 根据细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
1.参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与调护。
2.调节饮食,控制血糖。
3.做好足部的护理及保护。每日温水泡脚,检查足部。建议使用专为糖尿病人设计的用于减压的鞋子,穿鞋前要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避免压迫。保持皮肤润滑,及时处理胼胝。足部外伤及时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