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患者男,35岁,因“诊断急性白血病1年余,返院化疗”;近半年来反复出现乏力、头晕。
-07-09影像资料:
两侧放射冠多发低密度灶
两侧放射冠多发梗死
颅内多发异常密度和信号,是梗死还是白血病浸润中枢系统呢?从CT和MRI上看,都符合脑梗死影像表现。
-01-05影像资料:
患者病情加重,中枢症状较前明显,复查CT见部分软化灶,新见双侧顶枕叶梗死灶
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情分析患者35岁,为青年男性,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予化疗,病情治疗和进展过程中,反复出现中枢卒中。影像上,病灶在两侧大脑中分布较为对称、多发,与传统卒中按照血管分布截然不同,尽管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半年,但综合年龄和影像改变,考虑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异常,D-二聚体增高,是血栓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当然,遇到这种多发梗死,通常要排除传统心源性栓子,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心、心脏粘液瘤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可能。
特鲁索综合征定义:年,Trousseau首次提出胃癌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将恶性肿瘤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因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而出现的所有临床表现统称为Trousseau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除游走性静脉炎外,还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闭塞、静脉血栓栓塞、特发性深静脉血栓、肝静脉闭塞性疾病、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率:15%的肿瘤患者会在生存期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有7%的肿瘤患者会发生有症状的脑血管疾病。
预后: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后预后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血栓事件复发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45岁以下的青年患者预后同样不良。
发病机制:1、非细菌感染性血栓性心内膜炎(NBTE);又叫恶病质性心内膜炎。目前认为是纤维蛋白血栓沉积在正常或者表面变形的心脏瓣膜表面所致。这种赘生物小而易碎,因此即使经胸超声也很难确诊。
2、高凝状态;形成恶性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恶性肿瘤细胞直接刺激血栓形成;其次是恶性肿瘤细胞与机体免疫的相互作用引起出凝血功能紊乱,包括血小板增多及活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纤维蛋白原增加、促凝因子增多、抗凝物质减少等。
3、肿瘤治疗相关;激素治疗、化疗、放疗都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治疗区域内的血管内皮质、弹力层等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血管闭塞或破坏继而出现脑梗死;此外放射治疗损害肿瘤血管的同时,激活一系列的炎性反应及凝血过程,导致血管闭塞。
实验室指标: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恶性肿瘤相关脑梗死的重要临床特点,是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是凝血及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严重程度。
影像学表现:影像学上首先需除外脑转移瘤,但有时新发脑梗死也可在CT或MRI呈环形增强,不易与脑转移瘤区别,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及4周后复查MRI增强检查,常可作出正确诊断。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在MRI上表现以累及多个动脉供血区的多个病灶、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病灶为特点。
文献病例
患者男,53岁,左侧上、下肢无力伴麻木10h入院,入院检查发现胃角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
脑内病灶分布特点是多血管供应区,不同时期的病灶
病例总结肿瘤患者和卒中患者在发病年龄上有明显的重叠性,当肿瘤患者出现卒中时,除了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喝酒等传统高危因素需要考虑外,还要考虑到恶性肿瘤相关性卒中的可能,尤其是青年患者。这个关乎临床医生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治疗上,现有证据支持恶性肿瘤患者如果怀疑凝血功能异常,颅脑MRI多血管流域梗死并D-二聚体升高,应该尽早启动凝血治疗,延迟治疗,易并发DIC。因此,我们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水平,某种程度上来说,将在整个诊疗与患者预后中起到关键作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陆中华韩一平(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周瑛倪玲桂雪琼俞健华(医院老年病科)神经综述: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4月第15卷第4期
[2]程谦涛曹向阳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胃癌合并特鲁索综合征一例[J]中华神经科杂志年3月第47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