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高等哺乳动物,每天要吃五谷杂粮,同样也会生病,这就免不了要去看病。医院多是以现代西方医学体系为主,但其实西医从建立至今也不过几百年时间,而我国自己的中医体系才是真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很多去看过中医的小伙伴应该都听过中医大夫们所说的一些疾病,这些疾病有些让我们听的似懂非懂,有些甚至连听似乎都没听过。这是因为很多中医中药的典籍、病症的描述都流传了几千年,很多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给出的,所以对我们当代人听来都比较晦涩。今天小编就中医中出现的一些鼻科疾病给大家科普一下。
鼻鼽
鼻鼽(鼽,音同求),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或多发的疾病,可常年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这就是很多人都患有的过敏性鼻炎或变应性鼻炎。
对于中医来讲,鼻鼽的病因主要是由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有热导致的。
鼻渊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且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也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鼻渊对应现在我们常听的疾病就是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
中医上讲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鼻疖
鼻疖(疖,音同接),是指鼻腔前半部皮肤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鼻疖位于鼻部危险三角区内,面部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膜,三角区的静脉血可通过内眦静脉,眼静脉汇入颅内海绵窦,从而引发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此病死亡率高。因此,鼻疖一旦形成,严禁挤压,对未成熟者忌行切开,以免炎症扩散。
鼻疖其实就是鼻部感染性化脓,多是由于慢性鼻前庭炎,或因不良习惯,比如挖鼻孔,拔鼻毛等造成皮肤损伤发炎,或因患糖尿病抵抗力弱而引发的。而且由于鼻疖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千万不要随意用手挖鼻孔、拔鼻毛。
鼻疳
鼻疳(疳,音同甘),是指湿热邪毒上犯或血虚生风化燥而致的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鼻疳通常对应的西医中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等疾病。
中医认为鼻疳的产生原因是由于肺经蕴热,邪毒外袭;脾胃失调,湿热郁蒸;阴虚血燥所致的鼻窍失养。
鼻窒
鼻窒,是指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鼻窒患者经常出现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性鼻塞,严重时甚至无法闻到气味,并且能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此外,鼻窒患者在鼻塞的同时也常伴有流涕,头痛等症状。鼻窒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患有的西医学的慢性鼻炎。
中医认为,鼻窒的产生原因多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尤以肺脾虚弱及气滞血瘀为多,或因鼻窍附近病灶或自身的异常累及其功能所致。也可因邪气久滞,肺经伏热致发病。
鼻槁
鼻槁(槁,同稿),是指鼻腔内出现干燥、鼻塞、鼻气腥臭、鼻粘膜萎缩、鼻腔宽大等特征的鼻部疾病。对于鼻气恶臭者,也称为臭鼻症。鼻槁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鼻病,以女性为多,且在妇女月经期或怀孕期症状更为明显。本病多发生于干寒地区、干燥的工作环境,症状在秋冬季节比春夏季节为重,类似于西医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
鼻槁的产生,其内因多以肺、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为受燥热邪毒侵袭,以致伤津耗液,鼻失滋养,加之邪灼粘膜,发生脉络瘀阻,粘膜干枯萎缩而为病。
除了以上我们看来很多字都认不全的鼻部疾病外,中医中也有一些表述和西医类似的鼻部疾病,比如伤风鼻塞、鼻息肉、鼻损伤等,这些疾病从字面我们就能大致联想到其病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中医的经典典籍《黄帝内经》认为:鼻乃“气之门户”,亦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通道。鼻为气体出入的门户,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因此鼻部疾病的产生通常由于外感六淫之邪,或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功能失常,累及鼻窍而致病。所以,中医治疗鼻部疾病不是仅仅只针对鼻部本身,更是全身的调整,所以较西医治疗更为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