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一例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案例分享。
案例再现
发生经过:-04-27上午,一老年患者去做增强CT检查。放射科护士为患者打留置针时,发现原来留在右上肢前臂部位的留置针发红,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后将该留置针拔除,并在肘部找了一条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用于推注碘对比剂。
局部评估:根据留置针拔除部位的局部症状,考虑留置针相关静脉炎。
局部处理:等患者返回病房,值班护士对拔除留置针部位进行了处理。
第一步,先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待干后用生理盐水将碘伏擦洗干净;
第二步,待干后,穿刺点置银离子藻酸盐敷料2cm×2cm一块,外用水胶体透明贴进行固定。
后续评估:-04-28-09:00,患者诉局部疼痛较前减轻,红肿硬结也较前明显减退。
-04-30-09:00,揭去水胶体敷料及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后,可见原来的红肿硬结已消退,患者未再诉局部有疼痛感。肘部推注碘对比剂的静脉穿刺点周围皮肤可见瘀斑。
案例小结
回顾该案例发生及处理经过,该患者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除了与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等相关外,也确实存在护理人员工作忙、对留置针并发症及留置针拔除时机等认识不足等护理操作相关因素。
好在放射科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拔除留置针,中班护士在检查结束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处理措施,最终患者及家属对处理效果表示满意。
事件回顾
患者,女性,72岁。因“胆管细胞癌术后2天、发热1天”于-04-22入院。因治疗需要,责任护士在患者的右前臂部位留置了22G留置针一枚。当时穿刺过程顺利,一针见血。该患者输注的液体中含有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维生素C、维生素B等。自22日至27日,留置针实际留置时间已达5天。
-04-26,在行增强CT检查前的一天,患者家属已经发现留置针穿刺部位出现了局部发红,但当天的责任护士未及时将该留置针拔除。
-04-27上午,按照预约时间,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前去放射科行增强CT检查。当时责任护士正在忙上午的治疗工作,未对留置针穿刺部位进行局部评估,因此,没有发现局部有红肿疼痛现象。
我们来听一下患者和家属的视频访问记录:
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静脉留置针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留置针也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堵管、穿刺点渗血、穿刺部位红肿、静脉炎以及药物外渗/渗出等。
文献报道,导致留置针留置期间发生各种并发症并不是某一种因素所致,一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研究对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与护理操作因素相关的原因见下图。
对策实施
针对护理人员相关操作因素,作为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培训和考核,监督科室护士按标准化程序执行情况,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反馈。
接下来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年修订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关于血管通路装置(VAD)拔除的标准和实施细则。
标准:
1.每日评估对每个外周VAD的临床需求。
2.当出现未能解决的并发症、终止治疗或确实不需要时,应该拔除VAD。
3.VAD的拔除不能仅仅依据留置时间,因为目前并未确定最佳留置时间。
实施细则:
A.若不再属于护理计划的一部分或已有24小时或更长时间未用过,应拔除外周静脉短导管。
B.根据部位评估结果和/或全身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诸如血流感染),临床上有指征时,都需拔除儿童或成人患者输液中或未输液的外周静脉短导管。
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但不限于:
C.在医疗机构中,当无菌条件未达到最佳标准时,考虑在置入的导管上贴上标签(诸如“紧急”)。尽快拔除或置入新的导管,最好在24至48小时内。
D.将疑似导管相关感染的症状和体征,通知有独立执业医师,并讨论是否需要拔除外周导管前获得培养物(诸如渗液、血培养)。
E.若出现外渗,在拔除导管前取下给药装置,从导管连接处抽取残留的药物,尽量去除内腔和皮下组织中的发泡性药物。
参考文献
1.赵晓翔,戴安,等.品管圈活动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现代医生,.57(35).
2.陈燕,曹丽梅.品管圈对降低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第4期.
3.钟华荪,李柳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4.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5.孟庆慧,洪华.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11(6).
本文来源:医学界护理频道本文作者:董明芬责任编辑:白道版权申明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