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抗凝治疗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蔓延和复发,但DVT患者治疗后2年内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e,PTS)的比率高达40%;而系统溶栓对于血栓清除的作用甚微,且有较高的出血事件发生概率。导管接触性溶栓治(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与系统溶栓治疗相比可以明显减少溶栓药物剂量并有效地溶解血栓,预防PTS的发生。
作为血管外科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DVT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主要危害是发生肺动脉栓塞(PE),甚至危及生命;其次静脉阻塞与瓣膜破坏造成远期静脉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理论上,清除血栓的同时保留静脉功能、使静脉反流程度最小化,同时尽可能的避免操作对静脉内皮的损伤,是治疗DVT的关键所在。相比于系统抗凝治疗,CDT具有快速溶栓和低溶栓药物剂量的优点,但CDT较长的置管溶栓时间增加了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机械吸栓治疗(percutaneousmechanicalthrombectomy,PMT)作为一种更加优化的治疗方式弥补了这一缺点。近年来出现的AngioJet机械吸栓系统是目前常用的PMT装置,它具有在注射溶栓药物的同时清除血栓的优点。CDT仍然是目前治疗DVT较为普遍的溶栓方式,其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一直以来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的首选。据报道,经CDT治疗后获得Ⅱ级及Ⅲ级溶栓结果患者可高达70%~90%。然而近几年,PMT作为一种更具优势的治疗方式,临床应用日渐广泛,尤其对一些存在溶栓禁忌的患者。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经PMT治疗后得到Ⅱ级以上溶栓结果的患者可高达96%。
医院血管外二科收集了18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MT及单纯CDT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2组间Ⅱ级以上溶栓结果相比,PMT组的治疗后静脉通畅比率更高,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在症状恢复方面,PMT组在出院时仅有1例仍有患肢轻度水肿并伴有酸胀感,而CDT组有4例患者存在患肢轻度水肿且伴有酸胀感;以上均表明,PMT治疗可以快速恢复静脉血流,缓解DVT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溶栓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溶栓时间和溶栓药物用量关联紧密。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本试验中CDT组出现术后肉眼血尿1例,溶栓置管穿刺处渗血2例,这与溶栓导管长时间置于体内导致溶栓时间较长及药物剂量较大有关。而过大剂量的溶栓药物,会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损伤,造成肝功能的损害,尤其对一些肝功能不全患者更为明显。PMT组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经水化及碱化尿液后48h逐渐消失,与吸栓负压较大造成吸栓过程中红细胞破坏有关,所以严格掌握吸栓时间,减少红细胞破坏,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PMT组较CDT组也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手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MT组无论是溶栓时间还是药物剂量都明显短于CDT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另外,AngioJetPMT治疗可以迅速减轻血栓负荷,快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最大限度的保留静脉瓣膜功能,理论上减少了远期PTS的发生,但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AngioJet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较单纯CDT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而且其溶栓时间更短,溶栓药物用量更少,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将来有望取代CDT,成为治疗DVT的首选。但仍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长时间、大样本的实践和探索。
来源:王宾,于振海,王坤,于剑,史作磊,王辉,李光新.AngioJet机械吸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对比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3(5):-.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3.26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