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彭小娟诗歌作品之一:妈妈??
妈妈
您从梨花树下走来
雨停了
那年立春时节
您怀着了我
正是苦涩的岁月
河水湾湾又清澈
从水的上方
漂来几匹白菜
饥饿的人们
默默欣喜地
抢着不浪费
上苍的意外施舍
就这样妈妈
也没有放弃
我这个生命的到来
妈妈
您用温柔的情怀
挺着我
走过苦难傲骨
花开花谢的季节
秋天笑着而来
妈妈流淌着血
带我来到了
柳树下的世界
小时候的我
就喜欢依在门槛
等您下班归来
小时候的我
就喜欢睡在
妈妈的蓝花棉袄上
嗅着她的芬芳
因为那是妈妈特有的味道
妈妈
日子一卷一卷地来
您拉扯着我们兄妹四人
从城市走到乡村
又从山坡越过江河
在迁徙的路上
您流着血泪淌过生活
那时您用辣椒粘点盐
就是美味佳肴
妈妈在风起云涌的日子
柳絮飞了又落
我们也渐渐长大
当岁月如歌
好日子变得清丽
您却站在天空之下
流泻的彩霞里
随着时光慢慢老去
而在您的骨髓里
您始终有着
观音的慈祥
梅松的品格
大地的纯朴
人间的善良
太阳的温暖
老牛的勤劳
这一切
从来都没有变过
对于我们
您还有着
一生一世的牵挂
妈妈
常常回家看您
藏着愉快的目光
您茂密的白发
不曾凋零
您硬朗的身影
赛过我们
您勤劳的双手
从未停歇
妈妈还记得小时候
您教我们唱的歌谣
妹儿妹儿你莫哭
张家弯是你屋
田也有地也有
打开后门看石榴
石榴树上三碗油
大姐梳的金头
二姐梳的银头
只有三姐不会梳
梳个烂棕头
妈妈这首民谣儿歌
就像是诉说着
我们三姐妹的故事
每当唱起
那画面就像是自己
充满了童年的回忆
可是
三月十一日早晨
西天阴沉沉
一颗古代的星星坠落
因为在这个世上
没有您
便没有我和我们
原本以为
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因为您还那么精神
妈妈您怎么就丢下了我们
难道我们的缘分已尽
妈妈您怎么就丢下了我们
难道我们的故事没有下回
妈妈您去了哪里
是回到了故乡
那芳草萋萋的山岗
还是归返了天上
妈妈您独一无二的容颜
与无法替代的母爱
天天想着您
悲伤的心
无从形容与释怀
妈妈还想和您一起
唱另一首歌谣
叫做张打铁李打铁
在我心中
您未曾远走离开
.3.25谨以此诗怀念我的母亲
彭小娟诗歌作品之二:
张家界的红石榴
妹儿,妹儿,你莫哭,张家界是你屋,山也有,水也有,打开后门看石榴,石榴树上三碗油,三个姐姐赛梳头,大姐梳的金头,二姐梳的银头,只有三姐不会梳,梳个猪屎头……(土家民谣新编)
从前妈妈釆桑叶
带着大姐上张家界
界上风光美又美
金边溪里娃娃鱼
山青青水灵灵
妈妈在前姐在后
路边还有藤缠树
从前妈妈去砍柴
带着二姐上三十六拐
拐上有座天门山
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青青水灵灵
妈妈在前姐在后
山上古怪翻洪流
现在妈妈变老了
三姐带她去溪布街溜达
街上篝火红满天
小桥流水伊甸园
石榴花呀石榴花
如今姐妹已长大
一朵三朵关不住
金头银头猪屎头
花花谢了红石榴
一朵三朵关不住
张家界的红石榴
.3.3创作于母亲病房中
彭小娟散文作品之一:母亲
临近中秋的夜晚,快要圆的月亮朦胧不清,若隐若现地挂在了天空上。母亲就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这样一个黑夜里。
那时,外公是一个乡下的小商贩,外婆是一个裹着三寸金莲足不出户的女人。外公靠常年挑着竹笼子到阮陵县做小猪仔生意慢慢积累了一些铜钱,就在解放前的头两年,外公怕铜钱贬值,就一次性买下了二十多亩土地。然而,一辈子的辛劳还没有等到收割第二年的谷穗,解放时,土地革命成份的清单中已将他划成富农,从此,这个高成份给三代人烙上了一道羞辱自卑的印记。
自小母亲过着丰衣足食的小农生活,家中四兄妹中她排行第三,是唯一的女孩,外婆外公视她如掌上明珠。解放后,带着这个富农帽子母亲上了小学,念完了初中。那个年代,毛主席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份还不那么重要,凭着初中文化,母亲顺利地参加了革命工作,一个刚从乡下走出来的老老实实的少女,被分配到一份站柜台卖布匹的差事。
十六岁的母亲,刚参加工作不久,认识了从湘西普戎走出来的个子不高才华横溢的父亲。解放前,父亲是普戎山寨寨主的儿子,他从省立重点中学毕业准备考大学时,遇上了战争,解放后,父亲怀着满腔的热情,参加了全州商业干部考试,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同时,分配到了当时的大庸县民贸局工作。那个年代的《婚姻法》没有规定结婚的年龄,自由恋爱的母亲十七岁就和父亲结了婚,从此,便先后有了哥哥姐姐、我和妹妹,这一群当时在同龄人中还算为父母争气的姊妹们。
在她年轻的岁月中,母亲家内家外的事情都那么任劳任怨,她遵纪守法,为人厚道,常常助人为乐,默默无闻地工作。每每十月怀胎快要临产时,她还挺着大大的肚子搬运着货物,坚持工作到最后临盆时,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好评,因而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年,文革已接近尾声,正是母亲三十六岁时,她带着我们一家,在父亲被打成走资派的一年后,也被迫辞职来到了外婆的胡家岗,这里是母亲从小生活过的地方。在离开城里那个凄凉的夜晚,只剩下了我和母亲,我们在没有一根柴生火的境况下,当时只有几岁的我,走到离家不远处的一个工地上,拾了几根别人不用了的木块,用这几根木块,我和母亲煮着最后的晚餐。那时,我看见母亲的眼睛里深藏着不曾有过的忧伤和疑惑,但她表面上看起来依然那样从容和淡定,她要承受那么多的人生风云和变幻,真是难。记得第二天早上,乡下的一个表哥把我们全部的家当,用一个板车拉到了外婆家,从此,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一家人,就成了脸朝黄土背朝天且不伦不类的乡下人。
刚到乡下,父亲原单位拨了三百元的安家费,在二舅的菜地里,生产队里的男人们仅用三天的时间,就为我们盖起了三间泥土筑起的土屋。我想那时的母亲由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农民,她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一生中最特殊的转折,要从不适应到适应,要从不会农活到会干农活,母亲吃苦的精神是一般的女人难以做到的。可她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全都学会了,活脱脱地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妇,凡事她都能干不需求别人了。
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乡亲们的眼睛里仍是城里人,那种滋味倒也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在乡下的学校里,就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也是用那样珍视的眼光注目着我爱怜着我。
母亲的勤俭持家和吃苦耐劳渐渐地远近闻名,她穿的旧衣裳上补丁连着补丁,经常是破得不能再破了才扔。记得小时候睡觉没有枕头,我常睡在母亲的身边,枕着她那件旧得褪了色的蓝花棉袄,闻着母亲特有的汗渍奶香入眠,那种说不出的幸福和快乐,是儿时用言语都不能表达出来的。只是莫名的上瘾,只是莫名的依恋,只是莫名的难舍母亲那种特别的味道。
母亲有三件东西,直到今天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它们让我记忆很深。一件是牛皮箱,一件是列宁式的呢子大衣,另一件是一条深蓝色的纯毛围巾。据说这几件东西都是从苏联来的舶来品,带着这些宝物,我度过了在外求学的那些岁月,那时,穿戴上它们,让我在同学们面前常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和气质。
一次放学归来,我看见母亲在水井旁边洗着衣裳,就跑了过去。母亲望着放学回来的我,露出少有的笑容对我说:“娟娟,我们要回城里去了。”我不解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母亲说:“不为什么,是邓小平上任了,你还小,不知道邓小平是谁,也不懂得世事难料啊。”
就这样,母亲带着我们又回到阔别了两年的县城里。但这次母亲没有回到原来的单位,而是被安排到县水产公司的一个蛋品仓库工作。单位领导让我们一家人住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而且养过鸡的屋里,一家人在那个散发着鸡屎味道的小屋里快乐地生活着。
那时,父亲已先我们一年回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去了。
由于母亲的出身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她复职后更加小心地做着人。她凡事谦让着同事,记得有一位女同事总是为难母亲,有意无意地找她的麻烦,母亲采取这样的和平态度,让我们见了非常生气和吃惊。那位女同事和她一样大的年龄,每次她在单位食堂洗澡时,母亲总是将洗澡水准备好给这位女同事,这样委曲和求全,仅仅只为换来一些相对安宁的日子。
小时候,我们兄妹们也总是不听话,母亲常常背着我们偷偷地流泪,也不会打我们一下。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好一点,母亲还是很节俭地过着日子。一些老同事至今还记得,母亲那时吃饭和着几个生辣椒就是一餐,经常是辣得额头上直出汗水,两眼都冒金花了,而她却让我们吃着那些好吃的东西。
母亲自感平凡与卑微,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这种无私的精神,是留给我们儿女们的一笔无价的做人的财富。她就是这样一个用自己行动感动别人而获取天下太平的女人,就是一个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们受苦的女人。
有一种女人是那种初次相见不怎么漂亮,可越看越相处越好看的女人,而母亲就是这种类型的女人。曾听说母亲在她青春年华的五十年代时,有一张照片挂在城内那家唯一的照相馆的展窗里,那张相片我后来在家中的相夹里也见过,母亲侧面绽放着纯洁笑容的大头像。这张用人工着色的彩照,她一头浓浓的齐耳短发,围着那条深蓝色的纯毛围巾,就像是电影《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我想,其实母亲也曾年轻也曾美丽过。
父亲和母亲从文革到恢复职务后,他们几乎天各一方地工作和生活着。若干年后,父亲在一个职校任校长,直到退休前两年,才回到母亲的身边。从我们童年到参加工作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多是母亲像母鸡一样地护着我们爱着我们。
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透明的女人,任何复杂和烦恼的事情,在她心中会变得太平和单纯,很多问题在她那里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就能解决掉。因此,至今母亲的头发多而浓密,近七十岁高龄的脸上看不出一丝老态和皱纹,轻捷有力的行动赛过了我们。
当母亲走进夕阳的人生岁月后,每当看着她一手带大的孙儿孙女快快乐乐地成长着,她就有满心的欢喜和期盼。当孙子们长大后,她又总是和她那些住一起的邻居老人们,每天早上,闻鸡起舞跳着秧歌,白天,尽情手摸二、五、八,在暮色苍茫时,挥弄着心爱的宝剑,这样享受着晚年的天伦之乐和幸福的人生。其实,母亲幸福的晚年是来之不易的,她是从坎坷的风雨岁月里忍辱负重地走过来的,佛说吃苦和消福的道理,我始终都相信有这样苦尽甘来的时空轮回。
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母亲拿来一块泡沫材料来到我的家里,说是给我家的消毒柜垫高一下用的。正好那天妹妹也在我这里,妹妹说:“妈妈,这样垫着很合适,是什么时候想到的,这么细心,你蛮有谋心的。”母亲说:“我是怕这消毒柜从下面锈烂了,想了很久了的。”妹妹怕母亲听到这话后生气,又接着说其实妈妈是世界上最简单而透明的人,她是用了她最简单的谋心。看着母亲垫完后开心的样子,我感动得快要哭了。
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有一天我们也成了孩子的父亲和母亲,才慢慢明白了母亲那时带着我们走过的艰辛;才体会了一个母亲肩膀上那份一生都放不下的责任;才理解了母亲常说的那句话:“大人是箍头篾,没有了她,亲兄妹也不会走得那么近的,一个人一百岁了还是要个妈的。”
是的,正是母亲简单而透明的个性,才得到了别人的尊敬和热爱;正是母亲简单而透明的个性,才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善良的人;正是母亲简单而透明的奉献,才会有我们对她一生的依恋。现在,无论我们在哪里,最担心最牵挂我们的仍然是我们敬爱的母亲。我想,母亲的爱是那乳汁般的泉之水,也是那温柔的月之光,更是那温暖初升的太阳。
注:年3月11日早晨,这一切恍然如梦,24年后的今天,母亲犹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与父亲相会不再孤单,从此,在人间又少了一个最疼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愿您们在另一边安好!
彭小娟散文作品之二:孤独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他平凡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蹉跎多变的岁月中孤独走过。年早春二月,父亲出生在湘西保靖县普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兄弟姐妹共五个,父亲排行第四。我们懂事以后只见过五叔几面,其他伯伯们都早已不在人世间。据父亲在世时说,他的大哥解放前因在国民党部队当文书,解放后由于这种洗不清的罪恶,被关进牢房十余载,出狱时正是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紧张的六十年代初期,民族的骨气和自尊迫使我们给苏联还债,人们在大饥饿之中度日,大伯就这样在饥饿劳累中牵着牛,死在了他未耕完的田埂上。父亲说大伯出狱后还步行去过桂林,在过去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当时驻扎过的那个地方,从墙缝里取出他当年积攒下来的几根金条,放在油纸伞的竹把里,然后,又步行千里回家。那年头几根金条只换回几升米,可大伯最终还是饿死了。他的二哥是在国民党抓他做壮丁的路上想逃回家被当场打死的。三哥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夭折了。五叔一直在家务农,年父亲失去了这唯一的手足之情。
普戎是一个土家民族群居的山寨,土改时依据我祖父的财产,阶级成份被划为地主。解放前,父亲和五叔因家中较为富裕而得已上完高中。那时候是以一学期一担桐油的等价交易换取读书的学费,保靖县中学当时是全省的重点学堂,父亲的才学和写得一手好字,在学校当时是出类拔萃的。
父亲高中毕业后,由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没有给他考大学的机会,年二十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全州商业干部培训班,集训完后分配到那时的大庸县。父亲年轻时活泼好动,聪明过人,积极向上,不久就任命他为民贸局统计股股长。至今,我还依稀记得,几岁的我有时在他办公室调皮捣蛋,一会儿带着放在门后的可怕的防毒面具,一会儿又玩上他的笔和尺,当时觉得这些东西很珍贵也很了不起的,有这些好玩的东西,幼小的我感觉世界好奇妙好丰富。不久,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起初,我们在食堂吃饭有时发现水井里有自杀的人被捞起来,有时其它办公室里有上吊的人被解下来,真是恐怖极了。那时,不知道老天发生了什么事。后来,街道上有很多人在打石头仗,就在家里也时时能听到枪炮声。不久,母亲叫来乡下的舅舅,走水路把我们兄弟姐妹用船沿澧水河接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乡下外婆家。没过几日,这里也能听到枪炮声,外婆又叫表哥把我和姐姐连夜用箩筐挑到了二舅妈的娘家关门岩。现在还依稀记得,当夜间经过一遍埋死人的坟地时我们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块方圆近十亩的坟地叫麻子园,它杂草丛生,还有几棵柚子树点缀其中,阴森森的。以前常在外婆家听表哥讲这里神出鬼没的故事,那夜,当身临其境过这样的地带,真正见到了鬼火闪耀、鹞子哭叫,我们只有睁着眼睛看天亮前表哥挑着我和姐姐能否走出这片坟地,能否保住这两条小小的生命。
不知道后来城里的父亲和母亲的单位里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在城里一间破旧的仓库里生下了妹妹,父亲被遣送回保靖普戎乡下。父亲说他一生最忌讳九字,因为他是在年6月9日,正值他三十九岁时被遣送回保靖乡下的,仅仅三天的光阴,父亲头上就白了一撮头发。在他老家的乡下,他被安排在那里修水库,来这里已半年了,居住在离水库不远的叔叔婶娘们都不知道父亲已回老家接受劳动改造。当文化大革命炮声平息之后,组织上根据母亲的要求,把父亲从保靖普戎乡下又下放到母亲老家的乡下务农,因母亲是大庸县人,这样一来也离亲人们近一些。我哥哥在这期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的高中,但终因成份太高不能得以继续念书,哥哥来到父亲身边,当上了放牛娃。同时,母亲在单位领导的威逼下也离职回老家与父亲一起务农了。
不久,在外婆老家的生产队里新添了我们一家六口人,父亲用仅有的三百元安家费,在二舅给的一块菜地里,借用生产队里的劳动力,用泥土为我们筑起了三间土房子。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苦,我们经常只能吃到把新鲜萝卜或青菜和着米饭一起煮的杂食粥。和着玉米或红薯的杂粮还算上等餐,偶尔,有白米饭那也是留给妹妹吃的,我们一般是吃不上的。父亲有时候也将生产队里分配的几斤黑麦子面粉发酵后,给我们做成馒头,但父亲的馒头总是好像没有放老面的从来就长不大,我们称为岩头,能吃一顿也像是过年似的乐得不得了。
记得父亲后来被生产队长派到大山区的深山守包谷地。那座大山是用我们生产队的平地换来的,因为山区的生产队里育秧没有平原的田土温度适宜。父亲拿着当年工作时在重庆出差买来的一支猎枪,在那荒芜人烟的深山老林里一守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父亲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每次总是挑着一担一百多斤的柴,步行一百多里路才能到家。从大山里砍来的柴,烧出来的饭也格外的香甜。
有一年的春节前夕,父亲回家了,并带回了他的猎枪。我想父亲可能不会再回到深山里了。过年那几天,下着鹅毛大雪,父亲做了套子就地打猎。他把做的套子放在我们家对面的菜园子里那棵挂满雪花的桃树上,静静守候了几天,终于有一只斑鸠被套上了。这只斑鸠足足有半斤大小。那时,我们没有肉吃,父亲为让我们姐妹们美美地晚餐一顿野味而费尽心机。不知哥哥是因什么事情发着脾气,没有吃上那一顿斑鸠肉。
那年春节过后,邓小平上台了,父亲办了一些手续,说是去“五?七”干校,没过几个月,我和母亲在水井边洗衣服时,母亲用那很少出现的微笑的语气对我讲:三妹,我们要回县城了。回县城我当然很高兴,但不知道这到底又发生什么,只是觉得和我一起读过一年级时的那些县城里的同学个个都很神气。因为在乡下时,有一次母亲叫我和姐姐给带过妹妹的城里保姆罗伯伯送去一些自家种的土特产,我顺便看了小时候的一个邻居同学,并给她带上一把花公鸡羽毛,做毽子用的。这个是我收集了很久并放在书本里夹着的珍贵的礼物。当见到同学们,我把公鸡羽毛给她们时,我很羡慕她们那些说不出的东西。可是,当时只觉得自己是一个乡下进城走亲戚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拘谨和自卑的心理,像是一只孤独的小鸟,已远离了那种本该有的群类和欢乐。
父亲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去了,可在那里,他的静脉炎疾病已经出现,且是四肢远指静脉炎。这种疾病的出现,与在水库劳动期间接触冰水有很大的关系。看着父亲的手指慢慢萎缩变尖,我们心里真不是味,但也毫无办法。后来在组织的关心下,医院求医,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治疗他恢复了健康。干校结束后,父亲被分配在山区供销社从事统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十二年。这一次又一次的与家人团聚又分离,父亲慢慢开始习惯了孤独的生活,而且在孤独的生活中寻找到了乐趣,如在木柜门上写毛笔字,咏诗,做一些小玩艺儿。又过了几年,父亲担任了供销社主任,直到退休前四年,他才调回城里,任县民贸二局职工学校校长。
由于父亲习惯了长期孤独生活,退休后不管母亲和儿女们怎样的敬爱他,以至于和家人及儿孙们一起生活时,他已不习惯了。此时的父亲,在渴盼亲人爱的同时与力不从心的给予不能达成一致,他小心、内疚、孤寂内向,有时充满童年一样的幻想,就像七十年代前的中国一样,他固守着闭封不愿开放自己,他固守着自傲不能接受别人,他固守着鱼杆来回奔波在家与郊外的黄沙泉之间,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乐趣。
那年秋天,父亲在反复感冒后查出了肺癌,生病不到一年,父亲就被可恶的肺癌夺去他年仅六十三岁的生命。与之相比,外祖父和外祖母八十多岁高龄才到人生的终点,他至少少活了二十年。其实,六十三岁正是他放下一生所有的包袱,快乐安度晚年的时光,可他就这样孤独地离我们而去。
在父亲去世前,他给我留下了他的手迹《木兰从军》和《将进酒》,以鼓励我如何做人和如何明了世事。父亲是善良和慈祥的,在最后的日子里,父亲没有来得及和我们作最后的告别就匆匆上路了。我常常为父亲而流泪,因为父亲还没有完全地享受到他应该有的人间天伦之乐,也没有像他的同龄人一样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美好的生活今生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因为父亲去世的那天晚上,我们兄妹四人都没有守候在他身边,哥哥因那年夏天百年未遇的洪灾,单位安排他到乡下搞社教去了,我们姐妹三个又因各自成家,母亲独自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那天,凌晨四时,父亲生命的烛火既将熄灭之前,母亲叫唯一在家的嫂子打电话叫我们快来,由于听错了电话,我们认为是岳父病危,奔到他家却见他安然无恙,便认为是谁在开玩笑。当又一阵电话铃响,我们知道了真相时已近凌晨六点,此时,我们已经来迟了。父亲走得那样匆匆,以至于我们儿女们都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好像今生注定了孤独与他为伴,我的心在为父亲痉挛般地疼痛。
在父亲刚刚离开我们的那几个月里,每当夜深人静,蟋蟀低叫时,我时常会醒过来,脑海里浮现出父亲往日的模样,一种钻心的疼痛之感包围着我,撕扯着我,想着世上如是有起死回生的灵丹,我一定会不惜上刀山、下火海的代价找回它,要他起死回生,把父亲从母亲老家那块山地的坟墓里接回来,以百倍的孝心敬奉他老人家,来弥补我时时涌上心头的那种遗憾。
可我明明知道生命没有轮回,父亲走后,从此,我的天空好像塌了一半,那山一般的父亲,永远安息在了母亲的老家,那个文革期间布满他生前苦难足迹,开满金樱子花的山坡上。
作者简介:彭小娟
彭小娟,女,土家族,本科文化,张家界市统计局公务员。参加过年《诗刊》社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的诗歌会。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张家界市直作协副秘书长,张家界市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代表作:散文集《为秋》、《如梦花》,诗集《孤独的荷塘》、《我在彩虹的这里》等。曾在《诗刊》、《燕赵诗刊》、《张家界杂志》和全球最大的原创中文文学网站《榕树下》、《小说月刊》等发表过近1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作品风格充满诗意的灵性和飘逸,是这一方秀美的山水孕育了她跃动和寂静的个性,也是这些历史悠久的土家族文化积淀和那些流传千古的浪漫故事的浸润,演化成了她的文采,她用美的文字牵引你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更多原创文章,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