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临床上将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统称为周围血管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周围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高发病种,若长期不愈,病情将呈进行性发展,重者将导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周围血管病病因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阴寒客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
临床上将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统称为周围血管疾病。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了解疼痛形成的原因,对于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非常关键。
常见的疼痛原因有:
①缺血性疼痛
由于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营养障碍所致。多见于趾(指)部疼痛,夜间疼痛加重,当肢体缺血严重时,则疼痛更为明显。
②血管痉挛性疼痛
由于血管痉挛而出现肢体疼痛,多呈阵发性,患肢冰凉,出冷汗,呈苍白色。发作后症状逐渐缓解。
③缺血性神经痛
由于肢体严重缺血和营养障碍改变,而发生缺血性神经炎所致。肢体常有麻木,出现针刺样或触电样疼痛,向肢体远端放射。肢体上可有大小不等的麻木区,感觉、痛觉迟钝或消失。
④感染性疼痛
肢体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感染,由于局部感染和坏死组织的刺激而引起。常在局部发生剧烈疼痛(热痛),多在夜间加重。
⑤异物刺激性疼痛
肢体发生溃疡或坏疽时,创口内遗留死骨,敷料干结,或局部应用刺激性药物等,均可引起局部疼痛,有时为剧烈疼痛。
周围血管病症状
正确诊断周围血管病,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周围血管病的症状及临床表现有:
①疼痛
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病常见症状,也是促使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疼痛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间歇性疼痛——临床上常见的间歇性疼痛有:
①运动性疼痛: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供血不足部位所出现的倦怠、钝痛、紧张或压迫感、痉挛性疼痛、锐痛,或者在患部出现明显的麻木感。
②体位性疼痛:是指肢体位置变化时,可以激发或缓解的疼痛。
③温差性疼痛:指因温度改变而激发肢体疼痛,复温后又能缓解。
④特发性疼痛:多位于小腿和足部,好发与夜晚,程度剧烈,持续时间数分钟至20分钟,按摩局部肌肉或起床行走后可缓解。
持续性疼痛(静息痛)——是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
①发生缺血性神经炎,由于动脉急性或慢性闭塞导致供血障碍,引起缺血性神经炎而使肢体持续性疼痛。
②发生营养障碍性静息痛,肢体因缺血引起营养障碍性溃疡或坏疽时常伴有局部持续性剧烈的疼痛,坏疽前期也可产生这样的疼痛。
②皮肤温度异常
皮肤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肢体的血流量,多者潮热,少者寒冷。
③皮肤颜色异常
①皮色改变。异常皮色改变常见有发红、紫绀和苍白三种。
②色素沉着。皮肤色素沉着都位于小腿远侧1/3的“足靴区”,常见于静脉淤滞的肢体。
④感觉异常
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变影响到神经干时,则可以出现神经受损症状。“倦怠感”是在行走后不久,小腿出现的疲劳、沉重、倦怠感觉。神经受到病变刺激,呈激惹现象时表现为针刺感、蚁行感,神经进一步受损则出现麻木感觉。
⑤肢体增粗或萎缩
肿胀——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是因组织液外渗入组织间隙所造成,分为:
①静脉淤滞性肿胀:一般为凹陷性水肿,按之较软,愈向远侧愈明显,多伴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足靴区”溃疡等。
②淋巴性肿胀:淋巴性肿胀为凹陷性水肿,按之硬韧,肿胀分布广泛,远侧明显,多自足趾开始逐渐向近侧蔓延,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变厚。
萎缩——肢体或趾(指)变细、瘦小、萎缩。
增长——在血管疾病中,引起肢体增长的原因多为先天性动静脉瘘。
局限性隆起——皮肤或皮下结节引起局部性隆起大多数不属于血管疾病,仅有少数源于血管病变。
⑥肿块
血管疾病引起的肿块一般较软。①搏动性肿块:肿块具有血管样的搏动称为搏动性肿块,一般与疾病有关。②无搏动性肿块:质地柔软、具有局部皮肤改变和可压缩性是血管病无搏动性肿块的特点。
⑦溃疡和坏疽
严重或后期的血管疾病,影响组织血液供应,常常并发溃疡或坏疽。
溃疡——①缺血性溃疡:是动脉病变引起的,由于动脉闭塞病变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以至组织缺氧而形成溃疡。②郁滞性溃疡:多由静脉病变引起,常见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郁滞性缺氧,从而并发溃疡。③神经性溃疡:多由于脊髓损伤、脊髓痨或脊髓空洞所引起。
坏疽——肢体出现坏死病灶,提示血液循环供应局部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以致发生不可逆转的组织坏死变化。
肢体血管病
生活中常见的肢体血管病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静脉炎等。因篇幅所限我只能给予简单介绍。
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简称脉管炎,发病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多发于小腿及足部,发病初期患肢明显发凉、怕冷、麻木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时足底有垫物感。肢体易疲劳,行走一段距离后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该症状在临床上叫间歇性跛行。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粗糙且成红紫或变白、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后期出现感染溃疡,指(趾)坏死,形成“脱骨疽”。
②血栓性静脉炎
简称静脉炎,发病多见于下肢,可累及主干静脉或肌肉丛静脉。患者肢体明显肿胀、疼痛、变色,局部皮肤温度高或伴有静脉曲张。急性发作期可见全身症状,如低烧、厌食、疲乏等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活动后患肢肿胀疼痛加重,部分血管呈条索状曲张及斑片硬块,重者局部溃疡,形成“臁疮腿”,血栓脱落易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表现和脉管炎基本相同,该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5.01岁,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病急促,出现原因不明的肢端坏死(如未发现的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等。随着这些中老年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提醒患有以上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应多加注意防范。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医院外二科依托北京,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已成功开展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动脉闭塞球囊扩张、髂静脉压迫综合症支架治疗等手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科室医护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倡导“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服务氛围,保持认真、负责、敬业的服务态度,确保患者安全和成功救治。
外二科主任李伟
医院科室电话簿急救:
眼科:—
儿科:—
骨科:—
外科:—
皮肤科:—
耳鼻喉:—
即报处:—
碎石科:—
肛肠科:—
口腔科:—
肝病科:—
疼痛科:—
国医堂:—
康复科:—
妇产科:—
心内科:—
神内科:—
呼吸内:—
肝胃科:—
放射科:—
糖尿病肾内科:—
重症医学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