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静脉输液在临床上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也是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然而,因多种原因(如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等),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药液外渗,造成皮肤血管受损。因此,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
虽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也千万不要小看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哟。如果处理不当,输液处可出现小水疱。随着时间增加,小水疱还会变成大水疱,甚至继发感染,给患者带来生理与心理上的痛苦。
(上图所示为造影剂外渗的案例,分别是外渗后14h、19h及48h后的图片)
护理方法
如上所述,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以下总结了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快来看一下是否实用吧~
一、穿破水疱,抽出其中液体后外敷外用药膏/药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办法。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则求助帖:一新生儿输注静脉高营养液外渗,处理方法就是抽水泡之后外敷药物(酚妥拉明加地塞米松),并抬高患肢。这个求助帖求助伤口的后续处理办法。
(如上图)
从分享的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外渗的部位为下肢足背,局部发红肿胀明显,并有数个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
不管是药物外渗还是继发烫伤所引起的水疱,损伤最早的反应就是炎症反应,伤口组织以渗出为主。因此,此时伤口的换药要防止伤口继发感染,并根据渗液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敷料,建议采用湿性愈合的方法进行换药:
皮肤消毒后,将水疱中的疱液抽掉(注意保持疱皮完整);
使用银离子敷料(如护创敷料)+水胶体透明贴进行换药,如果渗液多的话,外层可以选择泡沫贴进行固定;
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
视渗液情况决定换药频率。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做了以下图示。如图所示先在水疱的四个方向各穿刺一个点,再让水疱中的液体流出。如果水疱较大,也可以多增加几个穿刺点。
二、遇到单个的小水疱,除了以上抽液方法,还有另一种方法:
使用抗菌药物(如汇涵术泰)消毒皮肤,待干;
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待干;
取水胶体溃疡贴(4cm*6cm)固定其上;
用注射器透过水胶体溃疡贴抽取疱液。
从左往右,图片分别为6月13日抽液、6月17日予换药1次,1周后揭开敷料,伤口已愈合。
使用适合的敷料,可以更好地促进伤口恢复。如银离子藻酸盐敷料,既能吸收渗液,又能防治感染;水胶体敷料可以避免创面被污染,缓解疼痛;如果渗液量中到大量,外层可以选择泡沫贴固定。结合使用多种敷料,可以为伤口提供湿性愈合的环境,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而不再输液?那与因噎废食有什么区别呢?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的几率了。
静脉高营养液(TPN)因其渗透压高,pH值偏低,输液时易出现输液部位疼痛、液体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应该从多方面加强预防和改进。以下归纳了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建议中心静脉输注;
血管直径不同,血流速度不同,药液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也不同。由于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刺激性药物经上腔静脉可很快被稀释后进入右心房,从而可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注TPN对血管的危害性,尽可能通过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来输注,以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二、建议使用水胶体敷料来预防静脉输液药物外渗;
如果不能经中心静脉通路输注,而必须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需充分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输液期间加强评估和交接,特别是对于新生儿患者,并尽可能地包括多种静脉炎的缓解技术。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葛霞等人对水胶体敷料在防治卡文等静脉高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将10cm×10cm的水胶体透明贴敷料覆盖在穿刺点及穿刺血管近心端静脉走向的皮肤10~20cm,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湿性愈合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湿性愈合这个名词也渐渐被大众所熟悉。除了比起传统的干性愈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伤口恢复,湿性愈合还有以下优点:
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湿性环境下,伤口渗出液中的组织蛋白溶解酶,可促进坏死组织的溶解与吸收);
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形成(低氧环境刺激毛细血管增生,有利于上皮细胞与胶原生成);
促进渗液中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保留在创面中的渗液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酶的活化因子,渗液还能有效地维持细胞的存活,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
保持创面恒温,加快细胞分裂,促进创面愈合;
局部湿润、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机械性损伤,减少更换敷料时损伤和疼痛;
保护创面神经末梢,减少疼痛;
封闭性保湿环境,敷料形成屏障,感染机会下降(密闭状态下的微酸环境,抑制细菌生长,有利于白细胞繁殖及发挥功能)。
无论是预防还是护理,湿性愈合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来源:汇涵术泰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