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错药致患儿死亡,俩护士被辞严重护理差

静脉输液是临床很常见的护理操作,近日,脑炎患儿疑被输错药后死亡,江苏宜兴卫健委回应,已介入调查。此次事件给护士以血泪的教训、前车之鉴!教训之惨痛,唯有经历者痛心疾首。

事件经过

宜兴市民文敏(化名)向澎湃新闻反映,9月8日,5岁的儿子“小朱朱”因高烧医院儿科治疗期间,护士错将医嘱“甘露醇”拿成“甲硝唑”。等到发现时,一整袋“甲硝唑”已经输入孩子体内。此后孩子病情加重,当天医治无效去世。10月14日,澎湃新闻从宜兴市卫健委员会获悉,目前该委医政科已就此事介入调查。

医生开的剂量75ml的20%甘露醇注射

实际输的是甲硝唑

针对此次事件,护士要吸取教训。在静脉输液前拿错药,标签贴错药、打错针这些失误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各位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们有时会被迫去处理这类事件。虽然有“三查七对”制度,但仍挡不住护士一时的疏忽、马虎。

输错药液,原因分析有四点

1责任心不强

未能做到双人核对,该事件药袋标签护士签名字迹潦草,未做到摆药者、执行者规范签名;从给药错误发生时机来看,备药、摆药过程发生给药错误的比例最高,可能与护士在摆药、摆液时未执行双人核对有关。

2违反查对制度

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中的“查对制度”中的“服药、注射、输液、处置”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并正确执行。静脉输液前没有做到三查七对,或者只核对床号、姓名,未核对药名。

“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中的“查对制度”明确写有:

1、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查对原则。

“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

2、摆药后需经另一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甲硝唑与甘露醇药液外包装都是软袋,十分相似,有易混淆的隐患

作为科室的护理管理者,科室治疗室易混淆的药液未做到安全摆放,没有明显区分药液的醒目标识;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导致备错药液。

4护士法律意识薄弱

该护士作为执行者未能在药瓶标签做到规范签名,字迹潦草,他人无法确认其姓名。一旦发生护理差错,护士要承担重大责任,严重者吊销护士执业资格。药瓶执行者签名护士一定要签护士全名。

发生差错,该怎么应对?

1

认真执行差错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

2

严重差错及事故立即口头向护士长、科主任、护理部报告,积极采取补救或抢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3

发生差错或事故的个人应及时按要求报告,不能有隐瞒不报的想法。

4

发生严重差错及事故时,患者用过的药品、输液器、头皮针、药瓶应妥善保存,不得擅自销毁、涂改、弃掉,以备鉴定。

如何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在临床中,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充分休息,保证最佳的工作状态,坚持操作原则。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做到“质量零缺陷”。细心观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jz/4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