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相约星期二rdquo读

北京皮肤科医院那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1217/8505703.html

时间:年4月5日

地点:巴克馨咖啡

书目:《医学通识讲义》

主讲人:安住我心

出勤:安住我心、凌云翔、等待花开、静谧的阳光、风从双肩掠过

记录:风从双肩掠过

学校推行延时服务像丢入池塘的小石子,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人面鸟因为延时服务不能在星期二按时参加,安住我心又因为工作原因常常不能准时参加,再加之小柠檬对妈妈的眷恋让凌云翔也不能次次参加。经过大家投票决定,星期二读书会活动时间正式改到星期天。

这是改时间后开展的第一次活动,因为清明节把活动时间放到了周一,人面鸟依旧未能参加到。

此次的主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新冠的背景下更是让大家兴趣盎然。安住我心主讲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此书的由来

本书作者薄世宁,北大临床医学博士,北大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发起人。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讲,我们不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是能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给外行人讲明白的,寥寥无几。薄世宁就是这样一个人,致力于把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持续强调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罗振宇找到薄世宁,在得到app上开了一堂“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这些讲义汇总到一起,就形成了这本书。

对这本书的兴趣

最初是因为格格在朋友圈中的推荐,加之安住我心自身身体的原因,对此书产生浓厚兴趣。安住我心曾经做过心脏封堵手术,而此书中介绍到:年,美国医生李拉海给患儿做先天性心脏手术,利用的是血液体外循环,通过父亲的肺给血液加上氧再回输的方式。年,德国医生福斯曼自己把导管通过血管插到自己心脏里,医院开除。但是几十年后美国的两位医生在福斯曼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心脏导管技术。年,福斯曼和这两位美国科学家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讲到此处,安住我心不无感慨地说:感谢医学技术的进步,让我还能与大家一起读书!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

生命第一。第一是要先保证病人活着。第二是为人找回尊严。比如:止痛、人工耳蜗、义肢。第三是实现生命的意义。

疾病与生命同行

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我们学会与疾病共存,因为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但阳光的妈妈显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觉得应该有某一种药是能包治百病,解救大家于水火之中的。很明显老年人对疾病的感受要更为深刻,因为身体机能衰退,病痛增加,所以各种针对老年人的保健药品宣传往往长盛不衰,因为对照骗子的忽悠,他们发现自己常常是“条条皆占”。

客观地讲,疾病有时也有价值。比如感冒,每次感冒都能让免疫系统变强一次。比如孩子小时候多接触孩子和宠物,增加和微生物接触的机会,成年之后免疫系统会更强大,更不容易过敏。

对于这一点,大家还是有困惑的,因为某些书上又介绍说,不应该让小孩子接触宠物,因为容易长“弓形虫”。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在孩子太小时,因为免疫系统还未建立,还是不适宜过多接触宠物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不能把孩子带得过于精细,随时装进“保险箱”长大的孩子必然脆弱。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

医生不是神,疾病的治愈首先要靠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其次才是医学的支持作用。自我修复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对抗损伤和疾病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炎症发应。白细胞会吞噬细菌,咳嗽、咳痰都是主动排出细菌和坏死物质。当你被疼痛困扰时,请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体内的数以亿计的细胞,正在和你一起努力。还有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清除脑细胞代谢废物将增加10至20倍,有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但深度睡眠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安住我心明显不能理解我等睡眠困难人士的痛苦。

医患的本质关系是联盟

医疗不应该看成消费行为。治疗就像过河。医生和病人都以彼岸为目标,由医生背着病人过河。但是在渡河的过程中,只能制定一个大概的路线和方向。是否会遇到暗流、波折,是否能顺利到达彼岸,何时到达,谁都不知道。

症状不是病

比如血压低,如果是创伤性大出血引起的血压低就不是疾病。以前的做法是大量输液提升血压,但实际上加速伤员死亡。低血压是一种自我保护,会减慢出血速度,所以止血是关键。还有骨质增生,其真正的原因是关节老化退变。症状是病在说话,是人在防护。但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低血压,过敏、高热。不跟症状死瞌,应该找到病根再治病。症状是人体的智慧,不过度干预症状同样也是一种治疗。

代偿机制的疾病防治启示

一是很多慢性病在早期没有症状,要主动筛查。年美国癌症的总体死亡率比历史最高时期的年下降了27%,就是因为开展了早期筛查。二是从源头或者中间阻断。

共生,一种认知疾病的新高度

人与细菌相爱相杀,互惠互利。情侣间亲密接吻10秒可以交换万个口腔细菌。大家笑谈,为什么有的夫妻长得越来越像,是因为交换的细菌多了,慢慢就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如何保护好共生关系?少用抗生素,别过度干净。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

增强免疫力一是认真打疫苗,二是善待共生的细菌,三是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它可以激发和锻炼人体免疫。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细菌的危险之下,还依然健康。

临床诊治指南

临床诊治指南医院,不同水平的医生都能给予基本和规范的治疗。薄世宁认为指南只是地板,即保证最基本最规范的治疗,但不是天花板,医生要灵活运用指南。只要有关键的新证据出现,就要对指南进行迭代升级。《心肺复苏指南》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迭代。美国要求每3年更新一次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要求每4年更新一次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指南。就连双眼皮手术也有指南,“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美学观点割双眼皮。

需要重新认识的疾病

1、癌症,时间的老朋友。

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患癌风险中,生命就是一种癌前状态。有些人总以为是中国环境不好,所以中国人得癌症的多。年数据,中国每天有万人以上被确诊癌症。但书中引用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教授的话“如果按照癌症发病率来排序的话,癌症发病率高的国家都是环境非常好的欧美国家,中国连前几十名都挤不进去。”引发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年龄增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在年发生了一篇研究癌症发病的最底层原因的文章,发现引起癌变的因素中66%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加在一起只占34%。癌症就像一辆不合格的车,躲过了自检,带着无限供给的燃料上路,骗过了警察,篡改了报废期限,还导航错乱,到处乱跑,最后带着人体驶向死亡。

薄世宁对待癌症给出了三条建议:消除致癌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疾病筛查。接纳癌症,与它共存。但我们皆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什么生活方式更有利健康,网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难以判断和选择。疾病筛查的作用也不大,体检往往并不能发现癌症的早期症状,等发现时往往都已经到中晚期。

2、冠心病是全身疾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因素都对冠状动脉造成了压力,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年,德国医生用了介入术,临时扩张血管,但容易重新变窄。介入手术是很多病人的福音,创面小,易恢复。

3、心身疾病。

对抑郁等精神问题来说,锻炼永远比不锻炼好。挥拍类的球类运动,如打羽毛球和有氧体操是最能使身心受益的运动。对普通人精神健康最有利的是团队锻炼、骑单车和有氧体操。每次锻炼的最佳时长应该在45至60分钟。

4、衰老。

人类寿命极限的最可靠结论是岁。可以通过适度节食和运动来延缓衰老。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基因损伤,减慢衰老的速度。

医学史上的13个里程碑

1、疫苗。

年,世卫组织宣告人类彻底消灭天花。天花是第一个由人类主动消灭的烈性瘟疫。一支合格的疫苗也不是绝对安全。确实会有极少数人由于个体差异会产生过度反应,比如高热、惊厥、休克、伤残,甚至可能死亡。少数人由于个体差异,打了疫苗也产生不了抗体。但由于其他人打了,也可以对他形成保护,这就是群体保护效应。

2、静脉输液。

输液始于霍乱,因为腹泻脱水会电解质紊乱,造成人死亡。输液技术持续迭代,现在有深静脉穿刺。比如化疗经常采用的是深静脉穿刺,因为化疗药物有刺激性,通过浅表静脉血管输液容易发生渗漏,药物刺激血管也会导致静脉炎或更严重的后果。有一个无肠女,因为大面积肠坏死,医生切掉了她的所有小肠。就通过静脉把营养输送到体内,结果健康地活了30年,还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3、麻醉

不疼,才有无限可能。多年前没有麻醉药,人们只能忍痛做手术或不做手术等死。当时医生要么让病人喝醉了再上手术台,或者把病人打晕了再手术。年3月30日,美国医生克劳福德在给病人吸入乙醚后,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台麻醉手术。从这天开始,医学进入了不疼的时代。凌云翔就曾经做过全麻的手术,吸入乙醚后,一秒入睡,感觉自己就闭了一下眼,再睁开眼时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有了麻醉技术之后,最长的手术记录是96个小时。

4、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是南丁格尔。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英军有军医但是没有专业护士的情况下,伤员的死亡率在42%以上。有了专业护士后,伤员死亡率迅速降到了2.2%。护理不只是关怀,更是一门技术。现在护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是一级学科,与临床医学平行。一般来说,渐冻症50%的人会在3年内死亡,90%的病人活不过5年,但如果有精细的护理,则可以延长生命。霍金就是渐冻症,但他被确诊后,活了56年,靠的就是一支高效的护理团队。

5、X射线

医学进步重大的里程碑之一。用最小干预去获取身体内部信息的开始。CT是利用的x射线原理,但它是一层一层的逐层扫描,可以多个平面观察组织结构。超声波利用的是人体对超声波这个能量的反射信号,核磁共振则利用了人体组织的氢质子在磁场中的变化。

6、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

年,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博士发现,在长了霉菌的培养基周围没有细菌生长。霉菌周围不长细菌是因为真菌分泌的青霉素抑制或者杀死了细菌。青霉素在二战中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平衡系统,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使这种平衡被打破。抗生素为人类提供了一把对抗细菌的利器。但长期使用,细菌也会演化出适应抗生素环境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细菌的耐药性。人类研发一种新型抗生素,要用数年甚至十几年,但细菌的进化和迭代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再强再新的抗生素也不可能杀光所有的细菌,而杀不掉的细菌终将具有更强的耐药性。人们要警惕抗生素的滥用,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滥用。

7、呼吸机,热修复的新起点。

8、癌症的免疫疗法

工作原理是恢复或增强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和战斗力,以发挥其自身潜能,用内力来战胜癌细胞。这种治疗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终攻克癌症的一丝曙光。

9、氯丙嗪

精神病治疗的第一道曙光。氯丙嗪带来了三个进步,一是赶走了所有对精神疾病不科学的解释,以前认为是魔鬼附体。二是拓展了医学的治疗思路。因为以前是在了解病因和疾病的因果关系上去对症下药,但有些病找不到确切的因果关系和发病机制。我们如果能了解发病机制中的某个关键环节,针对关键环节用药,同样可以起作用。三是让医学的人道主义照亮了最后一片黑暗之地。

10、脑死亡

重新定义生命终点。年,美国制定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这个标准通常包括不可逆的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和脑电波消失。符合以上全部标准,并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就可宣告病人脑死亡,也就是病人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即使他还有心跳、血压、体温正常、在呼吸机支持下也可以有呼吸的生命体征。这个诊断标准的确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可以让病人安静地离去,减少无谓救治带来的痛苦,让死者更有尊严,二是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减轻经济负担,三是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的可能。

11、循证医学,是让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方案的办法。

12、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13、诺贝尔奖: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所有前沿的科学成果都可以为医学所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

对未来医学的畅想

最后,薄医生畅想了下未来的医学。他幻想未来世界上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联网了,医生会用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调配和管理,将不同病人突变的基因进行互换来治愈疾病,这就是万物基因互助。医院跑,医院更像是一个基因数据调配和运算的中心,医生做的工作更像今天的数据工程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hz/7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