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人上腔静脉,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1]。已广泛应用于需长期经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以及需反复输血、采血等的患者。但PICC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静脉炎、感染、堵塞等并发症[2-3],其中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为21.3%[4]。
来源:中卫护研院(ID:ZWINIM)
导管堵塞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将导致PICC导管拔除,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加重患者经济负担[5]。
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
PICC导管堵塞被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就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血栓性、非血栓性因素,有研究表明,PICC导管堵塞有37%为血栓栓塞,27%为非血栓性因素,16%为机械性因素[6]。
1、血栓性因素研究[7]认为血栓形成的因素:
①血栓性堵塞是由于封管时机、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形成;
②PICC导入较长,长期漂浮在血液中,会对正常血液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形成微血栓;
③病人本身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凝血功能紊乱也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液不断冲击导管头部,形成的微血栓聚积在头部发生堵塞;
④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内皮或血液黏度异常者,形成血栓;
⑤病人剧烈咳嗽导致静脉压增高使血液回流入导管而凝固堵塞。
2、药物因素导管管径选择不当,长期输入静脉高营养、化疗药物等高渗性、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可损伤硅胶导管,部分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壁出现结石性堵塞,如甘露醇、药物配伍不当等都可能引起导管堵塞[7]。
3、机械性因素病人躁动、体外导管打折扭曲及接头松动、脱落等导致堵管,病人卧位坐姿不当也可导致导管打折或导管顶端贴到静脉壁引起导管堵塞[8]。
4、人为因素还有部分研究认为封管液过少、推注时的速度过快或过慢、导管内未达到正压导致血液回流致使凝血块堵塞导管也是血栓形成的原因[7]。另外,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也可使导管内形成血栓造成堵管。
PICC堵管的最新处理方法
1、尿激酶溶栓:一旦发生血栓性堵管,采用U/mL尿激酶溶栓,导管再通率高,再通时间短,操作简单,且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方法:先卸下原接头,用酒精棉片消毒接口15S,将PICC导管接头与三通接口连接,一接口与空注射器(20mL)连接,另一接口用1mL注射器抽尿激酶溶液0.6ml先把尿激酶接口关闭,保持空注射器接口顺畅,反复回抽空注射器,在三通管内形成负压后关闭20mL注射器接口并打开尿激酶注射器接口,利用导管内负压将尿激酶溶液自动吸进PICC导管中,留置60min后关闭尿激酶溶液所在接口,打开20mL空注射器接口并反复回抽[9]。
2、微导丝探查+优化溶通方法研究[10]表明:改良后的微导丝探查+优化溶通方法,复通率高、复通时间短、并发症少、满意度高。
方法:耐高压导管
①准备导管维护包、10ml注射器、生理盐水和与耐高压式导管配套的微导丝(较细长)及穿刺套装的导丝(较粗短),按导管维护标准评估导管长度和导管留置路径、尖端位置,消毒操作范围及部件,生理盐水注射器回抽导管,确认堵塞。
②先使用微导丝轻轻送进管腔,如置管时送导管的力度和速度,遇阻力时,不可强行通过;观察导丝进入的深度,指压记号痕迹;示指与中指紧并,大拇指指腹与其指腹对接,握持导丝,搓揉使导丝在管腔中旋转。
③退出微导丝,生理盐水纱块单向擦拭导丝,观察纱块上留下的痕迹性状(淡红色、灰白色、棕黄色、暗红色),再使用生理盐水注射器,观察回抽情况、抽出液色泽变化;重复②-③步骤,观察微导丝进入深度有无变化。
④可见回抽液呈血性变化时,观察有无凝块或颗粒,有则弃去,避免将其推注体内;生理盐水冲管,评估有无阻力;重复②-③-④步骤。
⑤更换使用穿刺用的导丝,按②-③-④步骤后。
⑥使用浓度为U/ml尿激酶溶液或50U/ml肝素液1.4ml封管。三向瓣膜式导管按①步骤进行物品准备及无菌剪刀、减压套筒,剪去原套筒导管部分,按步骤②-③-④-⑤操作,连接新减压套筒,按⑥封管。
(岁月神偷)
版权申明
以上内容如未注明出处,则来源于网络,因找不到原作者无法署名,我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转载本文旨在帮助更多的护士,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syz
.昆明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