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611/9052128.html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
定义: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发生在下肢静脉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深静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下肢局部肿痛,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DVT的分型:
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周围型: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分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病14天以内称为急性期,发病15~30天称为亚急性期,发病大于30天称为慢性期。
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如长期卧床,久坐,妊娠后期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并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而导致下肢肿胀、疼痛,血液循环障碍,甚至缺血坏死等,更为重要的是有可能发生血栓脱落而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血管壁损伤时,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聚积、黏附和沉积在内膜上并形成血栓。
静脉血流缓慢
1、因手术或重病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或因其他原因而长时间静坐后,均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血流缓慢时可因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产生凝血酶积聚。
3、由于细胞的破坏而释出血清素和组胺,使内皮细胞收缩及其下方的基底膜裸露,使血流中的血黏附其上,引起凝血物质的释放和激活。
血液高凝状态
1、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小板数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等,有助于静脉血栓形成。
2、其他如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3、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急剧升高和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黏稠度增高。
4、内脏癌肿浸润组织及其破坏所释出的一些促凝物质,其中以肺癌最易引发本病。
5、大型手术时对血小板的刺激,使血小板聚集。
6、某些药物的反应,如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的水平,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8倍。
7、妊娠或某些感染等也可使血凝增高。
8、家族性缺乏某种抗凝因子的患者有反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倾向。
好发人群长期卧床的患者、有静脉血栓史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大手术后患者、有创伤史患者、妊娠妇女、肥胖人群
诱发因素肥胖、骨折、长途航空旅行者,因主动或被动的活动减少,处于久坐或久卧状态,会导致静脉血流缓慢,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吸烟、创伤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壁,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典型症状
并发症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和凶险的并发症,部分患者以肺栓塞为首发表现,死亡率高。患者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
治疗药物治疗:抗凝血疗法、静脉溶血栓疗法
介入治疗:置管溶栓、滤器植入
手术治疗:手术取栓术
注意事项
患者日常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大力挤压、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诱发肺栓塞。
日常护理
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要注意是否出现口腔牙龈易出血、皮肤黏膜青紫等情况,注意自我观察,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遵医嘱注意休息,避免按摩患肢肢体,避免血栓脱落。
急性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有利于减轻患肢水肿。
慢性期日常建议患者穿弹力袜或用绷带包扎。
患者应注意保持患肢清洁,避免感染。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避免擅自调整药量。
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不要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多活动,还可以适当做高抬腿运动。
手术后的患者病情允许应尽早下床活动。
长期卧床者可以定时进行足底静脉泵或者间歇气体加压治疗,家属也要常为患者进行按摩,并帮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以促进血流循环,避免血流淤滞。
特殊工作者可在日常穿弹力袜进行防护,适当活动。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少微小血管痉挛。
脚踝活动预防血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