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技术是护士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护士娴熟的操作,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在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患者痛苦,不仅影响护患关系,甚至可能影响临床治疗和抢救疗效,因此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是临床上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四大因素
1、环境因素
1)光线因素:个别病房采光不佳,或者夜间灯光较为昏暗,进行静脉穿刺时,不易清晰的辨别静脉血管,判断出现偏差,造成静脉穿刺失败。
2)天气因素:秋冬季节,天气较寒冷,人体血管收缩变细导致穿刺困难。
3)工作环境:护患比例不协调,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导致大脑紧张、疲劳,易产生急躁情绪,造成穿刺失败。
2、护理人员因素
1)专业素质:主要表现为一些刚毕业一两年初入职到临床的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和静脉穿刺要点掌握不到位,导致静脉穿刺失败。
2)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思维状态及定势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
3、患者因素
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和所患疾病的不同,因此静脉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
如老人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易滑动且脆性较大;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位置较深,不明显;水肿患者皮下有较多水分,静脉不明显;脱水患者血管充盈不良。
4、临床治疗的因素
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往往容易引起静脉炎、血管壁硬化、弹性减低或消失,最终导致进针不易成功而失败。
例如化疗患者,化学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局部静脉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造成手背静脉网的破坏。
避免静脉穿刺失败的五大措施
1、注重护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静脉穿刺技术及心理素质,避免对工作带来影响。
2、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
及时调整病房光线的明暗,保证光线充足;天气寒冷时,调节好室内温度,积极采取保温措施,如暖水袋保温、开空调升温等,使患者能够长期处于合适的温度环境中,利于疾病恢复,以及便于静脉血管能够充分的暴露与充盈。
穿刺前与患者沟通,使其了解穿刺的基本信息,缓解其紧张,同时获取患者的信任,促进护患关系。
3、合理选择血管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可能保护血管。
如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血管,应当先下后上有序注射,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血管,进行穿刺注射。注意定期轮换穿刺部位,有计划地保护血管,有利于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需长期输液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药液刺激,防止药液外渗,还便于抢救。
4、扎止血带技巧
扎两根止血带法:患者平卧,于穿刺点10~15cm处各扎一根止血带,患者握拳,可发现血管凸显于皮肤表面。
适用于儿童,成人中因消廋、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者,但不适用于血小板低的患者。
此法能够较大面积阻断外周静脉的回流,同时能够双重阻断静脉血流,提高局部血管张力,显著增加血管充盈度,利于穿刺。
注意:止血带要松紧适宜,时间不超过2min。
5、固定、拔针及按压
固定时避免针尖扭曲,并且保证固定效果;
拔针时可以采取先慢后快的拔针方法,即先慢慢的把针头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皮肤外,并立即在静脉穿刺孔处用棉球按压,按压时手不要来回晃动,揉搓针眼,特别是对于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的患者,按压时间应大于5分钟。
参考文献:
[1]刘爱琴,纪梅芳.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处理[J].健康之家,(11):90-91.
[2]陈红.老年患者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8(04):-.
来源:护护士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