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惠民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28.html
这些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当前心血管老龄患者的总量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老龄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相比住院时间与住院率明显更高,高龄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失能情况严重,这是疾病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可能与长时间卧床休息和出院后体力活动不足、体能下降有直接关系。有资料显示,高龄患者在卧床休息超过10d后其组织能力就会下降,而国际体力活动指南中提示即便是高龄段的人群,在其人生最后阶段也应进行适当活动。由于常规护理健康宣教中没有强制性要求患者进行运动方面的有效干预,导致心血管患者体能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疗效不佳。有研究发现,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可强化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心肺耐力、肌肉功能、平衡度、柔软度方面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现选择我院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龄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的效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高龄心血管病患者中选出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标准,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龄在75~85岁,平均年龄(79.22±1.12)岁,病程在1~21年,平均病程(11.22±3.45)岁,疾病类型包括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10例、高血压病7例、心肌梗死7例以及心绞痛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范围为75~84岁,平均年龄为(79.02±1.04)岁,病程为1~20年,平均病程为(11.04±3.26)岁,疾病有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9例、高血压病8例、心肌梗死7例、心绞痛6例。两组以上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超过75岁,住院时间在10d以上。②患者入院后经诊断均符合《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和欧洲心血管病防治与康复协会运动危险分层的相关标准,确诊为心血管病及中低危风险。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超过60分,即达到基本自理的程度。④患者意识清醒,理解沟通能力较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瓣膜病、重度肺高压、活动性心内膜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全身性疾病等运动禁忌证患者。②专业评估中生存时间少于1年的患者。③存在骨关节炎等影响身体运动的慢性病患者。④配合度低,不能完成调查研究,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以健康宣教为主。观察组患者在常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护理,内容如下:①组织引导干预。医院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小组,组长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担任,组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运动健康的指导工作,协调患者家属做系统性的学习,详述运动干预对患者的重要性,强化心理引导以提高配合度与依从性,实现自我监测和家庭监测目标。②使用计步器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方法,这是监督患者每日规律运动的必要方式,要求家属做好患者每日运动训练的监督工作。③练习关节操。以应用的25式关节保健操为准,重组为14节新的关节操,其中前两节为坐位运动,主要对患者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进行锻炼,其余为站立运动,主要锻炼患者全身关节和肌肉群。护理人员负责帮助患者录制标准的关节操,控制时长为10min,刻成光盘后分发给患者,并要求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每日完成一定的量,每日4次,以患者的耐受情况为准,控制运动强度,动态化调节频率与强度。④步行训练。以6min运动为主,在记录患者首次步行时间后结合耐受情况将其调整在5~15min,每日坚持30~40min,每周至少5日进行训练,具体的时间与强度以患者可接受的程度为准,家属负责监督,严格执行3个月。⑤跟进指导干预。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随访工作,包括电话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