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

当人们长时间久坐不动、下肢外伤或骨折后以及经过大手术长期卧床者,很容易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液凝块,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大的血栓块脱落跑到肺里,于是就形成了具有较高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治疗?怎样去预防?

7月13日上午,医院健康讲堂如期举行,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张士龙详细讲解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为大家答疑解惑。

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张士龙为大家解惑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是负责运送下肢血液返回心脏的主要通路血管,当各种原因使下肢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血栓时,下肢的血液就无法顺利返回心脏,大量的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并发生血液成分的外渗,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这类疾病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不良后果是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哪些人容易患深静脉血栓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两种。

1.遗传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患者常反复发生动静脉血栓形成。

2.获得性因素:是后天获得的,多为暂时性或可逆性的。获得性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肥胖、妊娠或产后等情况,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骨折、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等情况,可损伤静脉壁,易形成血栓。

血流缓慢:长时间坐飞机、坐火车、下肢瘫痪等情况时,由于下肢长时间不活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血栓。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怎么样才能发现自己有没有血栓呢?

如果一侧下肢突然出现肿胀不适(尤其是左下肢多见),则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这个病怎么治疗呢?

一旦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定要及时治疗,严格制动,禁止挤压按摩患肢,目的是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防止血栓蔓延、减少复发风险。

早期治疗抗凝抗凝是基本治疗,包括肠外抗凝药物和口服抗凝药物。

溶栓

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减少严重静脉血栓患者病死率和复发率。

手术取栓

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出现股青肿时)。

机械血栓清除术

通过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

下腔静脉滤器

可预防和减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压力治疗

血栓清除后,患肢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穿医用弹力减压袜,以预防血栓复发。

慢性期治疗慢性期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30天后进入慢性期,慢性期需长期抗凝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部位、有无肿瘤等不同情况,抗凝治疗的时间也不同(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宜选新型口服抗凝药。

这个病怎么预防呢?

基本预防: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健康饮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等。

注意活动:健康人群应加强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尤其是乘坐长途航班时,宜注意间断离座活动,加强长期卧床患者的被动运动和物理治疗等。

避免脱水:适量饮水、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

药物预防:对于血栓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药物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

机械预防:对于血栓风险高而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给予机械性预防,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或医用弹力减压袜等。

血管外科简介:

医院血管外科成立于年9月份,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针对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一、动脉疾病

(1)扩张性疾病: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2)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颈动脉狭窄症、肠系膜血管病变。

二、静脉疾病

(1)倒流性疾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

(2)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征、静脉血栓后遗症。

三、其他

(1)动静脉瘘

(2)血管畸形

(文/图门诊部李蓓蕾)

北大专家坐诊信息

医院楼层分布图

医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sz/8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