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之心去甲肾上腺素的风险

医院订阅哦

护理的风险总是存在于不经意间,它在带来恐惧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成长,规范了我们的行为。

去甲肾上腺素是临床常用抢救药物之一,为α受体激动剂,具有强大的收缩血管作用。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体外循环等引起的低血压;对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休克、低血压,作为急救时补充血容量的辅助治疗,以使血压回升。

ICU患者常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抢救和维持患者血压。临床上因病情危急,未给予留置深静脉管道或家属拒绝深静脉置管,往往直接在周围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

正常血液的pH值为7.35~7.45,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pH为2.5~4.5,易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因为药物浓度高,血管刺激性强,极易导致药液渗漏至皮下组织、血管周围等部位,轻则导致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致红斑、水泡,皮肤紫黑、坏死,形成溃疡。

案例

患者:王xx,性别:男,年龄:6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月余,再发并发热5、6天”。于-03-14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病房。因“嗜睡、气喘”于-04-04转入重症医学科病房。入室后予:

1.持续多参数生命监护;

2.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3.给予抗感染、抗炎等治疗。

-04-08患者血压74/51mmHg,医师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家属拒绝深静脉置管,医嘱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4mg静滴。

面对如此危险的操作,我们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01

预防

①选择穿刺部位时应选择上肢静脉,并且要求弹性好、粗、直,易于固定,避开关节处。穿刺局部皮肤光滑,无破损、瘢痕及炎症,同时避开静脉瓣和血管分叉处。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上反复穿刺。

②如有条件最好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的方式。

③如经外周静脉泵入,选择2条静脉穿刺,采用静脉留置针,每6小时更换通道。它不仅减少了患者静脉的破坏,有效地保护血管,而且可重复使用,减少穿刺次数,同时也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有利于按时给药,确保治疗效果。

④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后,在穿刺点前方,即敷贴盖住穿刺点前方的位置,沿着向心方向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起到预防静脉炎发生的作用。可8h涂1次。

⑤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血压稳定后及早停用。

02

处理

一旦发现静脉炎或局部皮肤红肿,应立即拔掉针头,用棉签按压止血数分钟,并抬高患肢。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03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①把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特殊药物交接班起到警示作用。可建立特殊药物使用记录本,记录药物名称、浓度、使用时间、局部情况,班班交接。

②在交接班时进行床旁交接班。

04

做好健康教育

①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如患者穿刺局部出现肿胀、发红、灼痛感,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②护士也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四肢末梢皮温、色泽情况,必要时加盖被保暖,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总结:

①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知识。

②常怀警惕之心,规避风险。

专家点评

王庆玲

副主任护师,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北京护理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护理学报审稿专家

此文章是临床中常见问题,也是引起护理纠纷的常见因素。临床中护士需要具备观察用药的效果,还要观察用药的副作用,其中包括静脉炎的发生。

1.去甲肾上腺素(pH为2.5~4.5),对血管刺激性大,且不宜与偏碱性药物(如磺胺嘧啶钠、氨茶碱等)配伍注射,以免失效。在碱性溶液中如与含铁离子杂质的药物(如谷氨酸钠,乳酸钠等)相遇,则变成紫色,升压作用降低。禁止与含卤素的麻醉剂和其他儿茶酚胺类药合并使用。

2.滴注时护士加强对用药的观察,本文作者建立交班制度,严防药液外漏,如果外溢,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进行热敷并用普鲁卡因或酚妥拉明作浸润注射;停药时应逐渐减量。用药过程中必须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心电图。

3.去甲肾上腺素遇光变色,应避光贮存,如注射剂呈棕色或有沉淀,即不宜再用。

4.建议:加强与家属的沟通,特别是家属拒绝中心静脉置管时,要告知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及静脉炎对血管的损害。若担心中心静脉置管影响病人活动,也可以选用PICC置管。

参考文献:

[1]钟海英.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外渗的护理对策.世界临床医学..10(16):.

作者:肖立娜

单位:医院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sz/4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