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以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
典型的临床表现:小腿疼痛或无力、下肢肿胀、浅静脉扩张、静脉溃疡、皮肤温度升高或发凉,严重者可出现股青肿或股白肿;咳嗽和胸痛。
DVT和PE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
二、VTE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肠溶片
作用:大剂量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小剂量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用法:空腹,清晨或睡前。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肤紫癜、便血,女性病人注意观察有无月经量增多。
2.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作用:氯吡咯雷用于以下患者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卒中患者(从7天到小于6个月)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
用法: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合用,“双抗”。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肤紫癜、便血,女性病人注意观察有无月经量增多。
3.潘生丁
作用:较强的冠脉扩张剂。可改善心肌的供氧和供血,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用于慢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绞痛、心梗等。另外还有抗病毒性感染,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用于冠心病。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肤紫癜、便血,女性病人注意观察有无月经量增多。
(二)抗凝药物
1.肝素钠
适应症: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预防性治疗:高危血栓形成病人,大多是用于腹部手术之后,以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在外科手术前2小时先给单位肝素皮下注射,但麻醉方式应避免硬膜外麻醉,然后每隔8-12小时单位,共约7日。
若发生严重出血,可用硫酸鱼精蛋白解救。
2.肝素钙
本品口服不吸收,皮下或静脉注射吸收良好。
预防性应用。
不良反应:1)局部刺激,可见注射局部小结节和血肿,数日后自行消失。2)长期用药可引起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3)过敏反应较少见。
3.华法林,在上一周内容中已详细讲述。
4.不同类型抗凝药物的优点比较
5.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常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尿血;腹内出血表现为腹痛;颅内出血表现为昏迷等。如有出血征象,即使化验在适当范围,也应减量或暂停。
6.出血并发症处理
(1)较轻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淤点可根据化验结果减少用量。
(2)明显出血:如鼻衄、血尿可停用。
(3)严重出血:如咯血、呕血、颅内出血、立即静注维生素Kmg,待出血停止后观察1-2天,重新抗凝。
(4)危重病例应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剂,以补充凝血因子。
7.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
A.使肠道产生的维生素K减少;广谱抗菌素。
B.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点,使末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比例增加、阿司匹林、安妥明、磺胺、丙磺舒。
C.使维生素K吸收减少;液体石腊等。
D.抑制降解化法林的酶类:氯霉素、甲硝唑、甲氰咪呱、双硫醒、酒精。
E.竞争相同的代谢途径:苯妥英纳、甲苯磺丁脲。
F.在药物使用部位加强其作用或改变其它凝血素:奎尼丁、安妥明、甲状腺素、苯乙双胍。
G.协同抗凝作用:阿司匹林、醋氨酚。
H.影响血小板功能:水杨酸类、保泰松、氯丙嗪、苯海拉明。
8.降低抗凝作用的药物
A.肠道与抗凝药物结合:消胆胺。
B.促进肝微粒体酶活性,加快华法林的肝内代谢:催眠药、利福平、灰黄霉素。
C.使血中并列血因子含量升高:雌激素、口服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