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静脉炎
定义:
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原因分析:
1、留置针导管型号过大,且选择静脉细小。
2、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固定不良。
导管在关节部位
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3、在更换敷料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
4、留置针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
5、送导管速度过快。
6、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物质。
处理方法: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应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变化并记录。
02
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
定义:
渗出: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外渗: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原因分析:
1、解剖因素:高龄、恶病质、反复多次使用外周静脉化疗或输注其他刺激性强的液体(如甘露醇等)导致血管脆性增大、管腔变小或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输注静脉,则引起局部药物浓度升高,诱发外渗。
2、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细胞毒素药物大多pH值低,刺激性强,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是造成渗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输注时间较长时更易发生这种情况。注射高浓度化疗药物,或部分药物发生过敏反应也可以导致渗漏的发生。
3、环境因素:寒冷气候会导致静脉收缩,因此在注入药物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2℃~24℃并注意局部保暖,使血管扩张后再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在注药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暖。
4、护士因素:护士对外渗性损伤药物知识掌握欠佳、对药物不典型性外渗未及时发现。
处理方法: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并记录。
03
导管堵塞
原因分析:
封管方法不正确:因手法不正确,封管结束后血液回流,从而形成堵管
器械选择不当:因器械设计不合理,即使用正确的封管手法,但无法达到正压封管的效果
病人相关:若病人容易躁动、血液粘稠度高、容易咳嗽等情况,容易导致回血
处理方法:
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确认导管堵塞时,PVC应立即拔除。PICC、CVC、PORT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林华防堵管留置针,帮您减少堵管及相关输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