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KTS综合症又称深静脉畸形肥大综合症,特点是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畸形和组织肥大的表现,以深静脉病变为主合并淋巴回流障碍,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互为因果。
KTS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上下肢或盆腔和腹腔的主干静脉,病变的性质可能是一段主要静脉发育不全或闭塞,也可能是被纤维束带、异常肌肉或静脉周围的鞘膜所压迫。
一“KTS”综合征的病因年Klippe和Trenaunay两名医师首先报道此征,描述它有3个主要临床表现:①血管瘤;②软组织和骨质增生,病肢增粗和过长;③浅静脉曲张。
年Parkes-Weber又报道另一种肢体先天性疾病,除了上述3个主要症状外,还有动静脉瘘存在,被称为Parkes-Weber综合征(简称PWS),限于当时诊断水平,由于KTS的临床表现与PWS以及其他一些血管瘤病变有较多相似之处,造成对KTS认识混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家对KTS的认识趋于一致,认为KTS和PWS是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年Gloviczki等通过同位素检查,发现有些KTS的病例,也伴有动静脉瘘,但是这些动静脉瘘不属于“低分流者”,就是“不活动者”,它的分流远低于PWS,临床上不起作用。
KTS的病因至今不详,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没有家族史追溯,也未发现有遗传史因素,至今还不清楚,KTS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哪一个阶段或时期发生。
KTS综合征过去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减状治疗。如肢体长度差超过1.5cm,可垫高健侧鞋跟,以防长期跛行引起继发病变。对患肢增粗者,应使用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压迫治疗,此法可以控制静脉曲张、减轻由于静脉淤血引起的下肢沉重感和肿胀,防止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KTS”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当婴幼儿发现有一侧下肢过长时,应考虑KTS综合症的可能性。采用血流动力学检查,即足部容量测定和腓肠肌血流量检查,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是明确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不仅可以完全了解主要静脉的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并且可以看到侧支异常。怀疑有淋巴系统病变者,还需做淋巴造影检查。
诊断KTS综合症时必须与PWS区别开,即判断有无动静脉瘘,PWS即先天性下肢动静脉瘘(Parkes-WeberSyndrom,简称PWS)。患肢静脉含氧量和静脉压的测定,有助于做出鉴别诊断。此外,同位素和多普勒超声检查,也是有效的鉴别诊断手段。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主张对KTS病人做患肢动静脉造影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动静脉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