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芳、李黎、陶琳、司佳雨、徐颖
单位:昆明医院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多见于术后,严重创伤,晚期肿瘤、昏迷、长期卧床者及介入治疗患者,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出现股青肿,血栓栓塞后综合症以及致命的肺栓塞。
自年以来对36例DVT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等方法,并实施综合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36例病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7岁,入院时间为发病后1-7天。主要临床表现:24例患肢肿胀疼痛,8例皮温增高,4例皮温降低;16例Homans征阳性,两侧大腿周长差为6±0.5cm,小腿周长差为3±0.4cm,患者全部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左下肢DVT32例,右下肢DVT4例;20例为中央型,16例为混合型。26例术后1天患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缓解,一周后肢体肿胀消失;8例术后2周双侧肢体大腿周长差小于0.5cm;2例轻度肿胀,大腿周长差相差1cm。
2、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度,避免患者按摩,以防止下肢血栓脱落。评估患肢肿胀程度,取髌骨上15cm处和髌骨下10cm处测量下肢周长,同时观察皮温和远端血运情况。注意保护患侧足背静脉及下肢浅静脉,除溶栓抗凝药物可从患者足背静脉输注外,禁忌输注其它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等刺激较强的药物。进食低脂、轻淡、易消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排便用力腹压增高到,造成血栓脱落,严格观察有无胸闷、气促、胸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肺栓塞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3、术后护理
3.1体位
术后取平卧位,双下肢制动12小时,之后采取平卧位,使患者上半身与床夹角为25-65度,下肢抬高与床夹角为25-65度,或采取侧卧位,身体与床的夹角为25-60度,腰背部垫软枕,术后2-3天内以床上活动为主。
3.2手术肢体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远端高于近端,因已植入滤器,故可挤压患者腓肠肌,每15-30分钟5次,沿静脉回流方向间断按压足部及小腿部肌肉,或使用循环驱动仪每天6小时持续1周,可促进患肢静脉回流,术后每天测量患肢的周长。观察患肢远端皮温、皮色、肿胀程度,不宜做局部冷热敷。
3.3抗凝溶栓护理
使用低分子肝素时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皮下组织内,左右交替,在整个注射过程中,维持皮肤邹褶状态,注射针垂直完全插入。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皮肤粘膜、胃肠道、尿道、切口、穿刺点、关节及颅内有无出血情况,并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4、小结
对于急性下肢DVT行血管介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干预和充分准备工作,术后取舒适的卧位,正确执行抗凝溶栓治疗,动态评估患者患肢血运及肿胀情况,加强对症状的观察和护理,重视潜在并发症的观察的预防,对于术后、甚至术后出现的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血等症状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预防治疗肺栓塞。
原文来源:医学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