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实施新生儿PICC置管近千例,医院
开展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
推动我市新生儿救治水平提高
★
对于早产婴儿来说,救治过程中随时需要应用各种急救药物。但传统静脉输液治疗需反复多次扎针,且高浓度的营养液和局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患儿极细的外周静脉刺激大,极易出现静脉炎、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一次置管可保留一年、避免反复表浅静脉穿刺,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患儿提供了长期、有效的静脉通道,是当前新生儿救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之一。
我院新生儿中心自年10月开展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以来,至今已成功实施例,包括外院转诊患儿多例,最小患儿仅有25周胎龄、0.75公斤。近年来,为提高我市新生儿救治水平,我院还到揭东、医院指导PICC置管技术,为我市新生儿救治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小置管病例仅有25周胎龄、0.75公斤 年,一名仅有0.75公斤、25周胎龄的极低早产儿被送到我院新生儿中心救治。对于危重新生儿来说,各种急救药物需要经过静脉输液进入体内,且由于早产儿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差,肠道营养不能满足其代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供给非常重要,稳定、有效的静脉通路是确保救治正常实施的保障。 但当时患儿还没有成人巴掌大,皮肤嫩得全身通红,血管细得几乎看不见,常规静脉通路建立不理想。经该科医护团队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后,决定由副护士长王婉洪为这名“袖珍宝宝”行PICC置管术。“这是我们目前实施过的最难的、患儿也是最小的病例。我们团队整整用了2个小时,才成功将只有头发丝大小的PICC管置入到患儿的血管中。”王婉洪说。患儿接受PICC置管后,建立起稳定、有效的静脉通路,确保救治顺利实施,4个月后,患儿长到3.3公斤,康复出院了。4个月后,患儿长到3.3公斤,康复出院了。
?医院开展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据了解,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是目前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道外营养和治疗用药的有效、理想静脉通路。该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较强药物患儿提供静脉通道,可避免反复表浅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身心伤害,并为患儿成功救治创造良好的条件,明显提高抢救成活率。
但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置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穿刺、送管困难,管道异位,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如果之前患儿有过多次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使血管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这还会给穿刺、送管造成不小的难度。 为提高我市新生儿救治水平,我院派出王婉洪团队到揭东、医院指导PICC置管技术。上月底,他们医院,成功为一名胎龄29+6周,出生体重1.5公斤的患儿行PICC置管术,医院新生儿科首次成功开展PICC置管技术,置管非常顺利,患儿后续救治情况良好。王婉洪(左二)医院指导开展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
记 者:林宝凤
通讯员:黄晓纯
摘自《揭阳日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