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胺碘酮引发静脉炎,八招告诉你护理

胺碘酮引发静脉炎,八招告诉你护理方法~

案例介绍

患者男,74岁,房性心动过速,遵医嘱给予胺碘酮治疗,

9:55给患者左上肢静脉留置针,

10:00遵医嘱给胺碘酮1mg/min静脉泵入,

13:00护士小A巡视病房,发现患者穿刺处发红,患者未诉疼痛。

18:00遵医嘱停胺碘酮泵,穿刺处红肿,患者诉左上肢穿刺处轻微疼痛,立即拔掉留置针。

次日8:00护士巡视病房,发现患者左上肢仍红肿,询问患者诉疼痛加重。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多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离子通道带来的电生理效应包括抑制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房室旁路传导,延缓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过程和有效不应期,由此带来广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是使用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安全性疗效肯定。

但它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对血管刺激性很大,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严重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外周静脉ph值为6.5,胺碘酮的ph值为2.5到4.0呈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胺碘酮的有效成分碘对血管刺激性大,可损伤血管内膜,静脉输入浓度大于3mg/min易发生静脉炎。

2、穿刺因素:血管选择不当,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血流少,下肢静脉有静脉瓣血流缓慢,从而导致药物停留时间长,刺激性大;

3、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微量泵时过分依赖报警系统,未及时发现回血与药物外渗。

4、护理人员知识缺乏:个别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不熟悉药物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5、护理人员责任心欠缺:有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到位,观察不仔细,不重视患者主诉,导致药物外渗后未及时发现。

6、其他:药物滴注速度不均,针头固定不良,输入速度快,环境温度小于10度等。

护理措施

1、使用胺碘酮时应降低药物浓度,浓度在2.5微克/mI以下,使用时间短,否则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2、选择恰当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并充分避开静脉瓣及关节处,可选择肘部正中静脉和头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减少静脉炎发生率。

3、护士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水平,减少重复穿刺次数,穿刺后确认针头完全进入血管,固定牢固,防止针头脱出及穿过对侧血管壁。

4、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加强专科知识培训,使护士熟悉胺碘酮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做到正确使用药物。

5、加强责任心:护士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回血是否良好,重视患者主诉,并严格交接班,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6、建议使用微量泵,使药物匀速进入人体。

7、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使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渗漏的危险及后果,取得患者配合。告知患者尽量减少输液侧肢体运动,勿压迫输液侧肢体并指导患者自我观察。如输液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士汇报。

8、发生静脉炎的处理:

a、如患者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同时抬高输液侧肢体,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b、静脉炎早期可用新鲜的土豆片或红皮萝卜,切成厚约1-2cm的薄片,敷在穿刺处,上面覆盖保鲜膜,并用热毛巾外敷。24小时后可采用甘油+50%硫酸镁湿热敷。外敷面积应大于静脉炎面积。

小结:

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应熟悉药物的药理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正确给药;给患者选择适合的血管;加强责任心,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自我观察的方法;对于已经发生外渗者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和杜绝静脉炎发生。

作者:雨荷(感谢作者投稿)

版权声明:护理界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qq.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jz/3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