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并发症
预防和处理
静脉炎
1、背景
2、相关因素:皮肤过敏;皮肤张力性破坏
3、专家共识
4、案例分析
◆◆◆◆◆
44静脉炎——案例分析
一般资料患者,男,54岁,因直肠癌进行Miles手术,术中在右下肢踝关节上约2-3cm处用22G留置针穿刺输液。
术中予补液、输血、输液静脉治疗,手术顺利完成后,平车转入病房。转入病房后遵医嘱予头孢他啶抗炎及TPN、氯化钾等补液支持治疗,护士仍经右下肢留置针继续输液,每日补液量达ml,滴速达80~90滴/分。
第三天护士查房时,发现患者右下肢留置针穿刺处皮肤出现红肿,范围约2cm×2cm大小,无回血,患者主诉局部有压痛感、发热,护士拔除留置针后,局部给予肝素钠软膏外涂,每日四次。
第四天,患者主诉局部疼痛加重,活动后加剧,护士检查局部仍有红肿,皮肤发亮,行右下肢局部血管彩色B超显示小隐静脉血流充盈无缺损,静脉内壁稍毛糙,考虑为静脉炎,改用云南白药喷雾剂外喷及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交替使用,每日四次,抬高右上肢,注意保暖。
经一周外用药处理后,患者主诉局部疼痛减轻,查踝关节上约5-6cm处沿静脉走向局部皮肤颜色变暗红色,面积约6cm×2cm大小,其上有约2cm×2cm长度静脉硬结形成。
诊断依据下肢留置针处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硬结形成。
原因分析1.下肢输液: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液回流慢,易造成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长,刺激血管内膜发生炎性改变。
2.持续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药物,TPN渗透压为mosm/L,氯化钾pH为5.0,头孢他啶pH5.5-8,使血管内膜进一步损伤。
3.小静脉大留置针:患者手术后卧床时间长,双下肢血液回流减慢,再加上外周静脉管腔直径较小,使用大号静脉留置针置入,导致血液流速更慢,高渗、刺激性液体对静脉壁内皮细胞的刺激损伤更加持久。
4.快速大量输液:快速输液时特别是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无法承受快速输液,使静脉内压力骤然增加,造成局部微循环内毛细血管压增加,血液成分透过血管壁向组织间隙转移,形成疼痛及水肿
护理措施1.术后患者选择上肢静脉抗炎及补液、补钾等营养支持治疗。
2.手术期间使用的留置针术后应及时拔除,不宜继续使用。否则会增加对局部静脉壁的机械性损伤。
3.采用局部药物外涂方法减轻症状。
4.术后持续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应加强输液过程中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文章摘自:《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以上信息仅供专业人士阅读和运用
中护在线《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本平台精心编辑制作,欢迎在线购买,谢谢大家支持~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从肿瘤治疗现状概述、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概述、血管通路的建立技术与维护、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治疗的职业防护进行阐述。特别介绍了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包括外周静脉血管通路(PVC)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血管并发症包括皮肤反应、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穿刺点渗液、导管夹闭综合征、药物渗漏。加入“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讨论群”,与全国肿瘤护理同行交流知识,同时每天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晚上八点准时分享干货!加群助小丽丽2.0版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最好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