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疗法下肢静脉曲张篇 导读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并发慢性溃疡的病变,是外科常见病,是由于重体力劳动或长期站立,下肢肌肉收缩的机会减少,静脉回流不畅,压力增高、瓣膜扩张、闭锁不全而形成。临床表现以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曲张多见,早期下肢静脉明显扩张、隆起、弯曲;晚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可见萎缩、色素沉着、脱屑、瘙痒,主要是单独侵犯一条浅静脉,沿着肢体的浅静脉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灼热,常可摸到硬结节或硬性锁状物,有明显压痛,有时伴有患肢肿胀,常伴下肢慢性溃疡、慢性湿疹、血栓性静脉炎等。西医用喜疗妥等西药治疗,有时用手术结扎治疗。本病未破溃前属中医“筋瘤”范畴,破溃后属“臁疮”范畴,中医认为因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瘀。运用中药熏蒸治疗,有较好疗效。
方法一1.药物组成与方法:黄芪60克,桃仁12克,红花、升麻、川芎、枳壳、柴胡各10克,川牛膝、赤芍各15克,桑寄生30克。郁久化热,热毒下注加蒲公英30克、丹参15克、青天葵15克、皂角刺20克;湿热流注加萆薢15克,汉防己15克,海桐皮15克;寒湿内停加艾叶20克,吴茱萸15克。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上方加生葱根茎6个,生姜6片,煎后加米酒、米醋各50克。乘温热洗患处并泡浴双足,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2.治疗效果:第一疗程后治愈5例,好转10例;第二疗程后,治愈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治愈:患肢无明显脉络曲张,肿胀消退;好转:下肢静脉轻度曲张,久行久站稍有胀痛感;未愈:患肢脉络曲张无明显改善,肿胀未消退)。
3.典型病例:杨某,男,72岁,年7月5日初诊。主诉:有下肢静脉曲张5年。症见:右下肢脉络曲张如索,局部皮色暗褐,瘙痒,扪之欠温,患肢怕冷,踝部肿胀,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久行久站或负重劳累后则患肢胀痛酸困,伴乏力,纳差,短气,舌暗淡有瘀点,边有齿痕,苔微腻,脉细无力。证属气虚血瘀,湿浊流注。治宜益气温阳,化瘀除湿。基本方加艾叶15克,桂枝10克,萆薢10克,汉防己10克,威灵仙20克。按上述方法治疗半个月余,患肢脉络曲张明显改善,肿胀消退,久行久站稍有胀痛感。续以原方治疗1个月,仅有下肢静脉轻度曲张,余症全消。原方去桂枝、威灵仙、汉防己,再予15剂,一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4.讨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日久类似瘤体之状。或遭受寒湿,寒凝血脉,瘀滞筋脉络道而为病。瘀久不散,化生湿热,流注于下肢经络,复因搔抓、虫咬等诱发,则腐溃成疮,日久难收敛。外洗浴足方重用黄芪益气补气,并助活血行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通利血脉;桂枝、威灵仙、汉防己、萆薢温阳祛湿,养血活血。另加生姜、生葱、酒、醋辛散酸收,走窜渗透,助行药力,有助于肌肉组织对药物吸收。运用熏蒸、热洗药浴,开腠泻浊,促进药物渗透吸收,有助于增加疗效。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熏蒸疗法》,主编梅全喜,何庭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药物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