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利 https://m-mip.39.net/pf/mipso_4386566.html
来源:中卫护研苑(转载已获授权)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输液方式。与钢针相比,其置入的内套管比较柔软,不易穿破血管壁,操作方便、快捷,同时很大程度地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可以尽早打开静脉通道,及时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长期应用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比较严重且少见的就是静脉血栓的形成[1]。两周前我们就见到了这样一位患者,现将我们的处理措施及这件事所引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一、案例导入一般资料:患者,女,66岁现病史:年2月2日入院,以“突发头痛、呕吐3小时”急诊入院。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出血。当天在局部麻醉下脑动脉造影显示:颅内动脉瘤。2月5日医生在全身麻醉下为患者行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含量4.1g/L,D-二聚体0.83ug/ml,血小板*/L。2月3日查血小板*/L。2月6日血小板*/L,2月8日血小板*/L,2月11日血小板*/L,纤维蛋白原含量5.5g/L,D-二聚体7.68ug/ml。主要治疗:重症监护、测生命体征1次/小时、给予脱水、减轻脑水肿药物:20%甘露醇;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注射液;营养对症支持药物:乙酰谷酰胺。既往史:1年前患脑梗死。事件经过:2月13日早上在进行床头交接班时,护士发现该患者右上肢持续泵入尼莫地平组液体的留置针针眼处有约1.0cm*1.0cm微红,无硬结及条索,经查看输液部位周围皮肤无肿胀,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2月12日,立即拔除该留置针。当护士拔出留置针的瞬间,一长约3cm的深褐色线状物质出现在套管前端,拔除留置针的整个过程中未感到任何阻力,患者也未诉有何不适。处理措施:充分按压,即刻将此事告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护士长立即留取照片,和主管医生共同查看病例,急查血常规及凝血系列,检查示:血小板*/L,D-二聚体2.2ug/ml。根据病例、检查结果及形态,初步诊断该物体为留置针套管内血栓,医生为患者开具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口服并告知护士做好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给予穿刺局部使用水凝胶敷料,对于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患者,当留置针套管内有血液回流时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冲管。处理效果:2月14日,该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恢复正常。该患者后续持续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期间采取上述方法,未再出现此类情况。二、思考与启发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该如何去预防和正确的处理这类事件呢?针对以上问题护士长组织科室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及质控成员运用循证护理进行讨论:1、血栓形成原因分析1.1患者自身因素1.1.1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研究表明血液粘稠度高时血流缓慢,此时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最后整个细胞失去超微结构,胶原纤维暴露也会不断增加,血液瘀滞形成血栓[2]。1.1.2患者为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大。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容易引起血管受损和静脉炎,导致血栓形成[3]。1.2药物因素该患者输注的尼莫地平注射液,泵入的速度比较慢,导致药液在局部血管长时间停留,黏附在血管壁上,而且尼莫地平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通透性,极易产生静脉炎最终导致血栓形成[4]。1.3输液工具选择不当留置针适用于短期静脉输液、连续输入发泡剂及刺激性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以免造成静脉炎[5],导致血栓形成。1.4穿刺部位选择不当穿刺部位因人而异,穿刺前应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原则上应该选择弹性较好,粗、直的血管[6],以免输液速度减慢形成血栓。1.5导管出口部分堵塞当留置针导管管径相对较粗或者反复多次穿刺时容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蛋白质就会吸附于导管表面[7],造成导管出口的部分堵塞,血流速度会进一步减慢继而形成血栓。1.6输液速度缓慢根据患者病情使用输液泵泵入药物,泵速调节为6ml/h速度缓慢,未及时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