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上午,医院内一科青年医师陆路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第一例深静脉置管手术,意味着在静脉治疗方面,患者有了更优的选择,同时也标志着该院诊疗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月1日,记者在内一科病房看到这位患者,他状态良好,正在接受输液治疗。“不难受,不影响活动。”当记者询问颈内静脉置管是否会让其非常不舒适时,患者回答道。
据介绍,2月20日,这位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入院接受治疗。入院后患者出现休克,血压持续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医生立即予以补液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由于该患者末梢循环较差,外周静脉输液速度较慢,并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第二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外周血管出现静脉炎,疼痛难忍,十分痛苦,迫不得已,只能每隔半个小时就换一根血管,三小时后患者双上肢外周血管已无法继续使用,病人痛苦呻吟。
看到这种情况,医生们也非常焦急。他们积极与护士长沟通,并组织科内会诊病例讨论,决定给该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向家属及患者讲述了诊治意见后,得到了他们的欣然接受。2月23日,上午11时,在彩超室的配合下,内一科陆路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第一例深静脉置管手术。手术后患者之前的不良反应完全消失。通过中心静脉给药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目前病情全面好转。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以特制的穿刺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深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腔内,经此输入高渗性液、高营养液(全肠肠外营养),同时可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方法。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实施手术的陆路医师告诉记者,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支持下,自己于年初前往医院进修,学习中心静脉置管技术。
进修期间,陆路医师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在ICU的那段日子,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科室,积极把握每一次操作练习机会。经过几个月的练习,他真正熟练掌握了置管的步骤及方法,并总结出了自己一套独有的心得体会。进修期间,他独立完成深静脉置管病例30例,成功率%,获得了科室同事及病人的一致好评。
“中心静脉置管适应于年龄较大,外周血管情况较差的病人,可减少该类病人外周静脉穿刺次数,减少病人痛苦。此次,这个患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学成归来的陆路,仍在积极研究此项技术。
他介绍,中心静脉置管适应于肿瘤病人的化疗治疗,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较大,深静脉血管管壁粗,血流速度较快,通过深静脉给药可迅速稀释药物浓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受损害;适应于循环衰竭,需要大量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人,该类病人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候,需要大量补液、补充电解质,对输液速度要求较高,外周血管较细,输液速度较慢,通过深静脉给药可提高补液速度,减少钾离子等物质对血管的刺激;普通病房较重患者在病情出现变化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时,如已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可直接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相关治疗,为争取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简便、有效、重要的临床操作技术,只要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穿刺熟练准确,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深静脉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陆路表示,深静脉置管的维护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最长可达1个月。
“美国INS年新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管腔最小、创伤最小的导管装置。对于中短期输液治疗的病人而言,普通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存在反复穿刺、疼痛,特别是使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容易引发静脉炎、药物渗出。”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科室选派医师陆路外出学习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主要是想为化疗患者解决后顾之忧,而此例医院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思路。接下来他们将联合超声影像科积极开展中心静脉置管术,严格把握适应症,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提高诊疗水平。
来源:新沂市报
编辑:糖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