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9日9时25分,地震已造成13人遇难、人受伤(28人重伤)。震后全国中医药系统积极参与救援。
震区百姓的健康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震后防范安置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作为灾区群众本身,应该做些什么呢?
震后须防传染病腹泻小心痢疾
夏季本就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发季节,灾后由于生活水平下降,人群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生态平衡的变化,痢疾更容易成为高发疾病。
痢疾主要通过饮用被痢疾杆菌等污染的水,食物,或是接触了病人的排泄物传播,苍蝇是传染的媒介。其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左下腹压疼,并伴有发烧。
及时消毒、灭蝇,对痢疾病人隔离治疗,可以控制传染源扩展。同时,必须搞好环境卫生、进行饮水消毒、保证食品卫生供应。
肠道感染疾病现在是灾区最值得警惕的疾病。除痢疾外,霍乱、甲肝、伤寒等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高热咳嗽小心鼠疫
由于地震后鼠类肯定会大肆作乱,避免因接触病鼠及其排泄物而感染鼠疫等传染病,显得意义重大。
在灾区千万不要在鼠洞附近坐、卧、休息,以避免被蚤类叮咬。如发现啮齿动物,包括野生的如黄鼠、沙鼠、旱獭等或家栖的鼠类,不明原因大量死亡,应及时报告当地防疫机构。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无外伤感染而淋巴结肿大并伴剧烈疼痛和高热,或伴有咳嗽、胸痛、咯血、意识不清等情况,必须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以防造成更大面积的病情传播。
呼吸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地震后坍塌、人口居住密集,使该病传播几率大大增加,尤应注意经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加强消毒抵抗乙脑
地震之后,人们露宿增多,再加上季节炎热、蚊蝇滋生,非常容易被蚊虫"盯上",以致乙脑的发病率上升。
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
虽然只有部分病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会病发,但此病死率较高,而且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特别是儿童要格外注意。
打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最好方法。此外,必须要加强防蚊设施,注意人畜隔离,在居住环境内喷洒滞留型高效低毒杀虫剂和驱避剂。
8月9日凌晨1点,红十字会系统首批救灾物资床棉被已发放到受灾地群众手中
雨后警惕流感
九寨沟县震后下起小雨,根据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内九寨沟县、精河县均可能出现降雨。
降雨使得气候变化快、早晚温差大,再加上人们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流感、麻疹、风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
要想远离此病,要从“防”开始:
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夜间露宿,防受凉、淋雨。人多地方戴口罩;
室内空气流通、清洁;
消除过分紧张情绪,保持充足睡眠;
足够营养摄入饮食结构合理平衡;
老人、有慢支肺气肿糖尿病尿毒症等易发肺炎者,可注肺炎链球菌疫苗;
预测有麻疹、风疹疫情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和风疹疫苗;
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要多休息和饮大量开水,服解热止咳化痰药,必要时用抗生素。
破伤风元凶是泥土
地震现场伤员骨折等各种外伤随处可见,再加上房屋倒塌后,泥土、瓦砾、锈物满地、所有人都极容易出现皮肤擦伤。
有时来不及处理,便会突然受伤出血时,随便抓起泥土止血或是抓起布条包扎捆绑,这是导致破伤风的最直接原因。
破伤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如不能及时处理,该病的死亡率在20%~40%左右。
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破坏受伤部位的缺氧环境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
处理伤口时,第一必须彻底清创,如果没有双氧水等专业消毒制剂,应该选择清水冲洗,或湿敷伤口;第二,开放伤口,压迫止血后,不能密闭伤口,绝对禁止缝合;第三,尽快寻找医生帮助,注射破伤风疫苗。
8月9日凌晨,医院护士为地震伤员注射破伤风疫苗
清理伤口预防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伤口接触传染。地震后伤员软组织出现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特别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都会有严重创伤,更是此病作乱的“多事之秋”。
一旦患上此病,局部伤口会自己觉得发沉发重,似乎有一种包扎得过紧的感觉。之后,伤口会突然出现“胀裂样”剧痛,而且用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
病人很快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如不能及时处理,很可能死亡。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即使受伤已超过6小时,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此外,应将病人置于单人房间,注意保持病房温暖、清洁,每日用1∶的84消毒液擦拭室内地面及桌面2次,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病室2次,并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戴好手套远离皮肤感染
天气潮湿容易诱发皮肤感染,如湿疹、褥疮等。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如甲沟炎、滑囊炎、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等都是常见的感染疾病。外伤、病毒、细菌是招致这些疾病的重要诱因。
皮肤刚出现感染时,症状并不很明显,一般先会出现发热、畏寒、头痛等症状。但这也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如救治不及时,会诱发淋巴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全身性感染。
特别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平时一定要戴好手套,以尽量避免皮肤破损。一旦破损,特别是有比较深的伤口,应及时用干净水冲去污物和血迹,并及时找到医生寻求进一步治疗。
防范措施要记牢水首选瓶装
灾后城镇供水系统被破坏,饮用水源会遭到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污水的严重污染。
最安全的方法是喝从非灾区送入的瓶装纯净水,如没有,尽量选深井水,其次是泉水。
来源不明的水,先肉眼观察水质是否浑浊,再选择干净的布初步过滤、沉淀,然后尽可能加入漂白粉等消毒剂,最易做到也是最重要的是煮沸,千万别喝生水。
食品现做现吃
食品在露天环境下被雨、泥土、污水、苍蝇、鼠等污染,甚至会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加之阳光直射,很快会发生腐败变质、污染、霉变。一旦不小心食用,很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肠道感染疾病,危害人们的健康。
在简易条件下,饭菜应现做现吃,尽量不存放熟食;烹调方法以煮、蒸等彻底加热的方法为主;不要加工和食用冷荤类食品;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尽量洗净、消毒后再食用;食品加工烹调场所要做好防蝇、防尘、防鼠工作;各种食品原料、半成品和炊具、餐饮具也要做到防污染、防蝇、防鼠、防潮。
防老鼠穿长筒靴
地震后,先前逃匿的老鼠会重新回到居住地。携带大量病菌的老鼠无孔不入,自然不会放过房屋倒塌后掩埋的大量食物。
食用鼠类啃噬过的食物有可能会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致命性高的传染病,故而在震后要注意防鼠、灭鼠。
第一,雨中或是污水的地方救援作业时应穿长筒胶a靴;第二,床铺距离地面两尺以上,尽量不睡地铺。食品要放置在安全部位,避免老鼠触及。
灭蚊蝇裤腿扎严实
夏季天气潮湿,污水较多,正是蚊蝇滋生的理想场所,很可能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
做好防灭工作,要注意引流居住地附近的污水,喷洒消灭躲藏在倒塌建筑物下面、树洞等隐蔽部位的蚊蝇;睡觉地方最好有蚊帐,周围喷洒驱蚊药剂;野外救援时尽量穿吸汗的长袖服,裤腿要包扎严实,必要时戴防蚊面罩。
此外,可以随身携带风油精、清凉油备用,睡觉时在身体暴露部位喷洒。万一出现寒冷、高热、举动异常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厕所不能渗漏
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到应急性、便利性、实用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很难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因而加强卫生管理,确定专人保洁,及时清掏粪便并进行卫生处理是十分必要。
可以在灾民聚集点就地取材,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公厕,同时用塑料、陶瓷缸作为粪池,但前提是不能渗漏。
而小便处可用塑料桶作为尿液收集容器。厕墙和厕顶可用草席、塑料膜或其他材料。
垃圾日产日清
灾后垃圾漫溢,很容易传播各种疾病,造成伤寒、痢疾、霍乱等暴发流行。因此,必须要有专人管理,做到日产日清。
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卫生填埋场,即把垃圾在卫生填埋场内推平、压实、覆土并使环境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应选好场址,防止垃圾浸出液的水污染,加强填埋场的恶臭控制并制定安全卫生对策。
粪便密闭贮存
粪便中有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因此,做好灾区的粪便处理,对于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灾区简便易行的粪便处理方法之一是密闭贮存法,如有可供利用的大型贮粪池或小型粪缸,粪便可经密闭贮存、厌氧发酵,卫生效果良好。
在应急情况下,可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薄膜作为土池的内衬,粪便倒入池内贮存发酵处理。
▲
实用震后中医小技巧净水法
若见水液浑浊,可加泡腾片予以消毒;若条件不具备,亦可以白矾澄净;或当地取陈艾叶放入水中,亦得净水之效,但均需煮沸后再饮用,可避免相关肠道疾病。
野外就餐,可于每餐前,吃大蒜三瓣,独蒜一个即可(烧熟最好)以预防肠道感染。
安居法
避风口《黄帝内经》所谓“风为百病之长”,故当巧妙回避。一是不久站风口;二是遇热出汗后不贪凉吹凉风;三是大汗后,宜先以毛巾擦拭,待汗完全干后再洗澡;四是搭建帐篷或板房,均宜避开风口。
烟薰法除湿防虫若野外住宿,可就便取材,选陈艾、菖蒲、松节(松枝)、桑枝、桃枝、李树枝或柚子皮、陈皮等,每取三五种,堆成小堆,点燃(需专人守候,以防火灾),以烟薰之法,达到驱赶蚊虫的目的。
若防虫蛇,则可以上法加少量硫磺、雄黄,先烟薰,再入住,能有效除湿与避免虫蛇。
巧用白酒防病治病
白酒解热法对高热患者,直接以白酒或白酒加1/3开水,擦洗患者全身,可迅速降高热(民间流传的验方,以青蒿捣烂或煮水调白酒洗身,均为一理)。
外擦白酒缓解风寒湿痹法以酒精(兑水)或白酒少许,外擦膝关节、踝关节及肩、颈、肘关节,或僵硬酸痛部位,并以手掌搓患处至发热,可有效预防风寒湿诸病。白酒兑水洗擦身体还可防止各类皮肤病。
三七止血法
凡血症,不论胃出血、肺出血与肠出血,均可及时服用云南白药或重剂单味的三七粉止血。
外伤出血亦可以三七粉洒伤口止血,若青肿等则以单味三七粉调白酒(可酒精兑水)外擦、外敷,或内服三七粉化瘀血,疗效很好。
防感冒法
喝姜茶即每晨起床,以生姜、大枣、红糖煎水一碗,当茶饮,或以姜粉开水冲服亦可,能有效预防感冒。
自我按摩若住板房、帐篷,相对更易感受风寒,宜坚持每天早晨起床及每晚临睡之际,以双手掌交替搓后颈窝各36次及左右拍打双肩部(正常人做,则得养生保健之效),能有效预防或减少感冒。
缓解风寒湿痹痛
热灸法遇关节风寒湿疼痛者,可直接以灸条三根一束点燃,灸疗疼痛点,能有效缓解疼痛。而每天悬灸神阙穴(肚脐眼)十分钟(少女可改灸三阴交或足三里),则能有效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力。另有脾胃较弱者,应尽量避免生、冷、硬食物,万一不行,或胃部隐痛者,选灸条悬灸上腹正中中脘穴,或预防或治疗,能很快改善症状。
热敷法选净盐2斤,于锅炒热,加生姜1块(切片)再翻炒5转,另加花椒10克,翻炒3~5转,以双层棉布包囊,敷熨风寒湿痛点,效果非常好(凉时筛后备用,盐可用30次,生姜、花椒则3次之后,再换新的)。
除惊恐心悸法
患者双手紧握拳,唯中指用力,一紧一松全力攥拳36次,对救治各类心脏疾病,特别是心律不齐、心紧、灾难中恐惧、心慌等,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依神门通心经的经络原理,指压或针灸神门,亦可急救心衰、心悸等心脏疾病。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除虚脱昏厥法
病人突然晕厥,中医急救时除掐人中外,还可指压手掌背上的合谷与中渚穴7~21次,可使病人苏醒。
刮痧治中暑法
此法源自《内经》,民间自今沿习。即对中暑者或湿热之邪使人昏倒者,以铜钱、碗边、汤匙蘸水刮背(统称刮痧)或揪痧(拇、食二指揪病人手肘内侧与颈部等),使痧沿皮肤浸出,改变邪气出路,具有立即让人苏醒之效。
洒盐外裹减热法
遇烧烫伤,在药物不备的情况下,可急用食盐洒患处,以布包裹,及时减热,再施全面救治,有助减轻烧烫伤程度,且善后良好。条件不备,则可先以小便冲淋患处,再行处理,以争取时间。
放血急救脑出血法
放血疗法,出于《黄帝内经》。比如脑出血,指非外伤性实质内的出血,多由脑部血管破裂所致,又称脑溢血,到目前为止,病死与致残率均高。
中医的放血疗法,则是选十宣,即手指十个指肚,及十二正经井穴,以砭石或三棱针刺绿豆大一滴血,用的是釜底抽薪的办法,既挫出血之势,亦依此让人体机能达成应急出血,促使人体颅内蛛网减少及停止出血。
对应灾难中急性烧热患者,此法则有迅速退烧的效果。
安神和胃等食疗法
黄花忘忧汤(解郁安神)
选合欢花10克,黄花菜、蜂蜜各20克。将黄花菜用清水泡发,洗净备用。所有食材一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武火煎沸后转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放至温热,加入蜂蜜即可。有除烦解郁、安神益智之功,适于情绪低落、忧郁烦恼、夜卧不安者。黄花菜性凉,不宜多食,否则可能会造成稀便等胃肠道不适。孕妇慎用。
小麦百合粥(安眠解郁除烦)
小麦克,百合克,莲米30克,大枣10枚,煮粥常服。
红糖姜茶(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鲜姜60克,红糖各适量。先将生姜洗净,切片,以醋浸泡1昼夜。用时取姜3片,加红糖,用沸水泡5分钟即可,代茶饮用。适用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由胃寒引起的胃脘痛等。
大难更显大爱,天灾尤见真情。为九寨沟及受灾同胞祈福,希望九寨沟尽快走出灾难的阴霾,顺利完成灾后重建及居民安置。
加 油 四 川
加 油 新 疆
距离虽远
我们与你们同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