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静脉炎或称细菌性静脉炎是细菌(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导管留置部静脉内膜所致。细菌来源多是穿刺时或导管留置期间由外界传入,由体内其他感染灶迁移而来者少见。感染性静脉炎可为原发,也可由其他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性静脉炎除具备一般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外,肢体常可见沿病变静脉走行的红线,表面皮肤发热及压痛。严重者可有全身感染的表现,如体温升高、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此时则应归入导管相关血行感染范畴。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静脉炎,发生在静脉导管拔出48-96小时后,称为输液后静脉炎。其诱因及临床表现与其他几类静脉炎相同,其发生也无法提前预知,但一般治疗静脉炎的方法均有效。1.危险因素(l)药物因素1)药物:滥用各类营养液。2)污染的药液。3)病情危重患者,输液种类较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更易发生血行感染。(2)患者因素:免疫功能差,年龄因素。如化疗患者,肝病患者,早产儿等危重患者。(3)导管因素1)中心静脉导管在插入24-48小时后有疏松的纤维蛋白鞘包绕在导管头端周围,利于微生物繁殖。2)导管材质较硬,粗糙。3)导管粗。4)导管腔多(双腔、三腔)。(4)操作因素1)穿刺血管选择:颈部及腹股沟活动,有皱褶,汗腺分泌多。2)由于血管瓣膜及血管分叉的解剖位置,导致导管无法顺利到达指定位置,输入药物时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3)静脉置管为侵入性操作,若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可造成局部炎症甚至造成血行感染。(5)护理因素:置管穿刺点是感染细菌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穿刺点局部的维护非常重要。应用贴膜固定导管,如贴膜松动,导管受活动或外力牵拉,进出体外,可增加导管感染的发生率。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热、痛表现,并出现高热等感染征象。3.预防(1)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严格掌握静脉营养适应证。(2)选择导管材质优良和表面光滑的导管可防止纤维及细菌黏附,减少感染。(3)在满足治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管腔数少的导管,首选单腔导管。(4)静脉穿刺首选上肢及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头颈部及腹股沟等处静脉。(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的最大消毒屏障(MSB)技术,包括戴口罩、帽子,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穿刺部位大铺巾,严格穿刺部位消毒方式。(6)操作人员置管技术熟练,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感染机会。(7)加强导管维护,应由静疗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导管护理,加强手卫生,穿刺部位应用无菌敷贴,及时更换潮湿、不牢固或污染的敷料,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动,避免增加感染机会。(8)掌握正确冲管及封管方法,应用肝素液冲洗导管,避免血栓形成。(9)连接导管的输液接头应定期更换,输液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后及时正确冲、封管。(I0)导管拔除时机:任何导管不再使用时必须及时拔除。(II)肠外营养液的配制:专业人员在无菌层流室配制。4.处理及时做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及时拔管,应用抗生索。
下期小编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其他类型静脉炎的相关内容。
内容来源:静脉输液治疗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