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通敷

外敷疗法

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外敷疗法为通过外敷方式进行治疗,让皮肤从外面直接吸收。而不是通过粘膜吸收。

中文名

外敷疗法

外敷方法,又名敷贴,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民间疗法。

1.如果所用的药物属于干品,不含有汁液,就将药物研为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调和剂(如鸡蛋清、酒、水、蜜等),调成干湿适当的糊状敷用。如果所用的药物本身含有汁液,如大蒜,就将药物捣成糊状敷用。

2.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先将所要敷药的部位用水洗净,待干后将药敷上。若所敷部位毛发较密,可先剪去一些毛发再敷药。有的敷后接治疗要求,还要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皮肤过敏,易起血疹、水泡的患者,慎用外敷疗法。

二、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确定用外敷疗法作主要治疗还是作为辅助治疗。

2.注意调好药物干湿程度,以既不易流脱,又可以粘着为适当。若药物变干,则应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调匀后再敷上。

3.敷药的温度要适当,一般治寒证宜热(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治热证宜凉。

4.在穴位敷药时,要尽量对准穴位。

5.如果敷药后出现血疹、水泡等,则应洗去药物,暂停外敷,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感染。若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去积水,再涂上龙胆紫药水,盖上消毒敷料。

词条标签:

疗法,医学

贴敷疗法

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录

1疗法介绍

2历史追溯

3近代发展

4特点

?途径直接

?用药安全

?使用简便

?药源广泛

?副作用少

5常用制剂类型

6未来前景

疗法介绍

编辑

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八,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因而贴敷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各受医家   第一层:“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预防原则   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预防,提倡养生。葛洪倡导“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责怪“唯名利是务”,认为必须重视调养心神,方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关键。   葛洪非常重视“五脏”养生,首次将“无藏”写作“五脏”。主张“百病之源五脏为本”,即是说当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五脏,方能防患于未然。   总之,葛洪重视养生,预防疾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在无事之前,不求既逝之后,故以未病先防为首。   第二层:“既病早治”是“治欲病”的防患原则   “治未病”的第二层涵义,旨在突出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将疾病消灭在初期阶段。《黄帝内经》言:“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意在强调早治。再如《金匮要略》中指出:“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所以“上工”善于早期治疗,切不可贻误病机,导致传变。   第三层:已病防变是“治已病”的预防原则   六经病证有传有变,内伤杂病亦有传变,故须及时辨证已病,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防止病邪传变,做到辨证论治与辨证先防相结合,此医家必备之法术。已病防传“传”,指病情顺着一定的趋向发展,一般说,凡病邪侵袭,邪气内传,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故防邪内传,属当务之急。   未变防变“变”是指病情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发生了性质的改变。“传”与“变”多常互称为病情的进展。   若病情急剧变化发展时,则当防止病情转为危重,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力挽败途。   第四层:初瘥防复是“治愈病”的康复原则   疾病新瘥,气血未壮,元气未复,阳阴未和,宜采取一些防治措施以促进康复,其方法有二。调五脏则“阴阳自和”,阴阳自和的途径,一者不用药惟静养,依靠自身恢复。二者,少与扶正之药品,调理五脏促阴阳自和,早日康复。抗生素是当今控制各种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最为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已经使用的有近百种。它们与其他药物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1)过敏反应。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等可使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为药疹、皮炎和药热等。(2)毒性反应。抗生素引起的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听觉神经损害、造血系统障碍、肾损害、肝损害及胃肠道反应。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因药物种类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3)二重感染。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腹部手术者及滥用抗生素者较易发生。二重感染一般较难控制,具且有很大的危险性。(4)耐药性。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生素滥用,致使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因无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而产生严重后果。(5)局部刺激。抗生素肌肉注射,多数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也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由此可见,抗生素一定要合理使用,千万不可当“万能药”随意乱用。热敷到底有多神奇?热敷可治疗六种常见病

听语音

原创

浏览:

更新:

-05-:31

1

2

3

4

5

6

7

分步阅读

热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敷疗法,主要用于关节痛、风寒感冒、痛经、空调病等常见病。热敷疗法的原理主要有两个:一是单纯利用其温热作用,二是在相关穴位处进行中药热敷,使温通作用和中药的功效合二为一。热敷疗法简单易行,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家就可以做。

工具/原料

热敷,治病

方法/步骤

痛经

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型痛经可用中药热敷来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用吴茱萸药液热敷小腹,起到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目的。气滞血瘀型痛经取云南白药用酒调糊,用棉纱布包好,再用热水袋包裹热敷在小腹,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连敷3~5天,起到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关节痛

关节疼痛主要是由于受凉或者血瘀,经脉闭阻不通所致,采用热敷,可以起到祛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将粗盐放入锅中炒热,直到烫手即可。把炒热的粗盐用布包起来。然后把粗盐热敷包放在疼痛、畏寒的关节上,每次热敷15~20分钟左右。热敷时垫一条毛巾,以防烫伤。

善治寒性病症

中医认为,“温则通,通则不痛”。人们很早就发现,将热的物体敷在疼痛部位可消除和缓解疼痛。全毅红介绍,热敷尤其适宜治疗各种寒性病症。

拉肚子

对于受凉引起的腹痛、腹泻,可采用热敷神阙穴的简单疗法。将热盐包敷在神阙穴上,还可以同时热敷关元穴(脐下四横指处),具有除湿祛寒,温补脾肾的功效。

落枕

落枕所致的颈部疼痛、转动不灵活,可以用醋热敷大椎穴和颈部疼痛处。落枕是风寒之邪侵袭,经络闭阻不通,或者扭伤及气滞血瘀所造成的,用醋热敷可起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取适量食醋,加热到不烫手为宜,然后用纱布浸蘸热醋敷于患处,同时慢慢活动颈部,每次大约30分钟,每日2~3次。

风寒感冒

热敷大椎穴有利于祛除体内寒气,解表发汗,以达到治疗风寒感冒的目的。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属于督脉穴位。督脉统领一身的阳气,为阳脉之海。热敷时以感觉微微发烫为宜,最好是晚上睡觉前进行,一般热敷20分钟左右。对于感冒伴有咳嗽者,可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横指)、定喘(大椎穴左右旁开半横指)等穴位。热敷后要注意保暖,以免寒气入侵。

调病

三伏天吹空调时间过久或温度过低,人体容易出现鼻塞、头痛、打喷嚏、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都可以用热敷疗法来缓解。首选热敷神阙穴(即肚脐),祛风散寒,温中健脾。如果头痛、头晕可以敷太阳穴、风门穴(第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横指)、列缺穴(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食指尖所指的凹陷处),可起到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如果出现鼻塞、打喷嚏,可以热敷大椎、命门穴(位于后腰与肚脐眼相对的位置),待额头微微出汗即可。

END

注意事项

要小心烫伤!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zy/3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