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连续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后,又出现静脉炎了,采用了一些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下面这11种治疗方法,太全了,总有一款适合您!
以下11种方法整理自知网文献,经过对比研究,对化疗性静脉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根据临床需要参考使用。
1.芦荟
把新鲜芦荟叶片剖开,沿静脉走向将叶内面外敷在静脉穿刺点上方2cm处,4~5h后去除,1~2次/d。
2.马铃薯
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切成略大于湿敷面积的薄片(0.5~1.0cm),外敷静脉炎处。如为大面积湿敷则采用拼铺法,确保外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5h更换1次。或采用马铃薯片与肝素封管液交替、联合湿敷,效果好于单用马铃薯。
提醒:马铃薯切片后须马上使用,否则影响效果。不能选用变质、发芽或变绿的马铃薯,因为变质的马铃薯内含有大量的龙葵素,被皮肤吸收而造成患者中毒。
3.金黄散
金黄散又名如意金黄散,为中药复方制剂,含有大黄、姜黄、天南星、苍术、厚朴等多种有效成分。应用金黄散涂于静脉穿刺点近心方向约8~10cm,2次/d。使用1个疗程后发现,对静脉炎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其他中药
复方地黄酊加75%的乙醇调配成含乙醇为60%~70%的液体外敷于静脉穿刺处;将牛黄解毒片去糖衣捣碎加50%乙醇调至糊状,在穿刺部位上方沿血管走行方向湿敷至化疗结束后1h;其他如复方红花酊、冰黄软膏等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都有一定效果。
提醒: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易引起过敏症状,故应事先做好皮肤试验。若患者出现皮肤红肿、痒等过敏现象,则不应使用。
采用中药湿敷时,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保持湿润,4~6次/d。冬天应对中药稍加温后应用,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以利于药物吸收。
5.硫酸镁
穿刺部位采用50%硫酸镁湿敷,特别在化疗前30min湿敷是防治静脉炎的最佳时机。
机理:50%硫酸镁湿敷主要是利用高渗作用使镁离子直接作用于表浅静脉,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化疗药物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内膜细胞水肿,减轻血管炎性反应,从而达到消炎、止痛、去肿作用。
6.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配制的混合液湿敷穿刺静脉。
机理:地塞米松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感染性、非感染性(如化学性)炎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7.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
在化疗当日(化疗前30min使用效果最明显)及结束后1~2d,用喜辽妥沿静脉走向涂搽,同时予冰袋冷敷6~10h。
研究发现,50%硫酸镁溶液湿敷联合喜辽妥局部外涂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有效;乙醇纱布湿敷联合喜辽妥外用可以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机理:喜辽妥能迅速穿透皮肤,抑制组织中蛋白质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和生长,具有抗炎修复血管内膜损伤、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减轻水肿和血肿等作用。但该药仅用于皮肤表面且不能用于有破损的伤口。
8.赛肤润(过氧化脂肪酸)
在静脉滴注化疗药前12h,在穿刺点上方1cm处沿静脉走向均匀涂抹赛肤润,化疗结束后再次在原部位涂抹并轻轻按摩,持续2周。可作为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常规方法。
机理:赛肤润的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茴香等。采用赛肤润在局部皮肤喷洒后,可快速渗透形成脂质保护膜,保护风险区域皮肤。其中亚麻酸渗透力强,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亚油酸能软化血管,促进新生组织的生长及血管舒张,能有效地保护血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显著改善受损部位皮肤微循环,加快修复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
9.水胶体敷料
在留置针穿刺部位,沿静脉走行方向覆盖水胶体敷料10cm,下缘距穿刺点2~3cm。可根据需要,3~7天更换一次水胶体敷贴。
机理:水胶体敷料主要成分由亲水性羧甲纤维素钠组成,能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微血管增生,保持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同时可保持局部低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形成,加速炎症的消退,提供并维持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湿性环境。早期及时预防性使用,可有效控制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0.联用利多卡因
有研究使用2%利多卡因5ml与25%硫酸镁20ml混合液湿敷,能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也有研究使用2%利多卡因10ml加山莨菪碱20mg的混合液在化疗同时湿敷,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10%。
机理:2%利多卡因是局麻药,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对化学刺激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疼痛。
11.中西药结合
文献报道,金黄散联合地塞米松外敷效果好于单用金黄散;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加喜辽妥外涂,其效果优于单用喜辽妥;喜辽妥与芦荟交替外敷效果好于硫酸镁单独湿敷;采用硼酸溶液湿敷联合新鲜马铃薯冷敷,静脉炎和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无预防措施);将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取得良好疗效。
应对静脉炎的这11种方法,
你之前是否已经尝试过一些呢?
效果好吗?
欢迎到留言区分享一下~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ID:zghlgl)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