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依据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半身大静脉即小腿、大腿和骨盆的血凝块,导致静脉血流中断,通常是疼痛和下肢肿胀为并发症状,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发绀或皮温降低。下肢DVT可增加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也是卒中后急性肺栓塞的病因之一。文献报道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50%,但是如果做好预防和护理,可大幅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因此在有(无)他人辅助下每天步行至少50英尺可使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时,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都能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但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可增加出血的危险。DVT非药物治疗包括分级弹力袜、间歇气动压力装置以及早期运动。分级弹力袜确实能减少术后DVT发生,尤其对于手术后、能自行活动的患者,但是对于重症大面积脑梗死长期卧床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IPC和LMWH预防DVT的发生,而不推荐使用弹力袜预防DVT的发生。因此为了预防DVT的发生,需要早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减少DVT的发生。
护理措施下肢DVT护理主要在于预防性护理和发生下肢DVT时病情观察和紧急处理并发症。
(1)加强高危人群的重点观察:护理人员应对DNT的症状高度警惕,掌握DT的发病机制和常规的防范措施,并认真落实。每班观察双下肢皮温、色泽及有无肿胀,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有针对性的预防。
(2)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对患者或家属讲解DNT发生的危险因素、症状及不良预后以提高警惕性;劝导戒烟;鼓励患者吃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对于使用脱水药物注意出人量及体液平衡。
(3)NCU患者体位:无禁忌证者,常规抬高下肢20°-25°,膝下垫一长软枕,下肢充分保暖,室温控制在22~24℃。每2小时变换体位1次,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
(4)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昏迷患者可以由护土或是专业康复技师给予患者床上被动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由康复医生制订患者的康复计划,活动循序渐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避免血管内膜损伤:留置深静脉导管选用上肢静脉,尽量不在下肢进行深、浅静脉的穿刺置管或采血,勿在同一条静脉上反复多次穿刺。对偏瘫患者不在瘫痪侧肢体穿刺输液、扎止血带。静脉采血尽量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应用血管活性药或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首选深静脉输注,避免发生静脉炎。
(6)机械性预防措施:对于可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可以选择性使用国际梯度压力袜间歇充气压力装置、足部血管脉冲刺激技术等辅助器械及技术,应用间歌充气压力装置时,避免压力带打折、压迫或损坏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7)药物预防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持抗剂等药物可以用于预防DVT发生。
2.发生DVT护理干预
(1)做好病情观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注意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
(2)抬高患肢20°~30°并制动,禁止按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静脉腔的压力。
(3)准确执行溶栓、抗凝治疗方案,观察抗凝药或溶栓药物的效果,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牙眼、消化道有无出血反应;动态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弹性,肢端动脉搏动情况。
(4)注意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触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改善情况,每班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一般测量的部位膝上和膝下10cm的大小腿周径并记录,观察肿胀度、肿胀消退及疼痛缓解情况。记录大小腿周径时需记录“髌骨上10cm左侧xxcm,右侧xxcm;髌骨下10cm左侧xxcm,右側xxcm”便于清晰对比。
(5)加强对患肢皮肤的保护和保暖,防止抓破、碰伤,增加感染机会。
(6)进食低脂、含丰富维生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
(7)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出血和肺栓塞,其中肺栓塞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若患者出现D-二聚体增高、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使患肢平卧,吸入高浓度氧气,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张海燕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