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白脸rdquo郑俊怀的

5月31日下午,伊利董事长潘刚现身并主持公司年度股东大会,过往的谣言不攻自破,也终于为持续两个多月的“伊利事件”画上了句号。潘刚露面的当日,伊利股价涨停,市值一日暴涨.79亿元。回顾3月26日谣言出现当天,伊利股份市值蒸发.9亿元。对于上下游合作伙伴、上下游供应链、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实在是无妄之灾。

种种迹象表明,背后主导这一切的,是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又希望借此攫取巨额利益的神秘人物。而结合过往的造谣事件,这个人物最有可能便是郑俊怀。

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俊怀(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90年代的创业家,这位中国乳业的“教父”并没有像柳传志、任正非等其他创业家一样德高望重,反而是充满着争议。非法挪用公款锒铛入狱;不停骚扰老东家伊利,多次制造谣言诋毁;老部下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却过河拆桥,夺取公司控制权等等。如果要给郑俊怀一个京剧脸谱,非“白脸”莫属

01

一念之差,轨迹偏转

郑俊怀在乳制品行业的确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手下,账上只有几千元的小企业摇身一变成为第一家乳业上市公。如果按照这个轨迹继续发展下去,郑俊怀很有可能将是与柳传志、任正非、任志强等人齐名的创业家。但显然,郑俊怀并不是他们。随着伊利逐渐做大,郑俊怀的劣根性开始体现出来。

劣根性之一便是“狡兔死走狗烹”,挤走创业功臣。据内部员工透露,伊利曾被郑俊怀炒掉或排挤出公司的副总裁、总裁竟有14人之多。即使曾经郑俊怀比较信任的下属,一旦违背了郑俊怀的意愿、或公众形象超越了他,郑俊怀便毫不留情地将其从公司领导岗位上拿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牛根生。年前后,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有报道说,郑俊怀希望求稳,牛根生更激进,两人战略出现分歧。但分歧的处理方式并不只有扫地出门一种方式。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彼时牛根生“功高盖主”,在业绩和威信上对郑俊怀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一时期,柳传志很好地处理了郭为、杨元庆和朱立南的关系,而郑俊怀却为保住自己的位子给伊利创造了最大的对手。

挤走牛根生后,郑俊怀继续独自掌控伊利。伴随着伊利逐渐壮大,郑俊怀的劣根性之二——利欲熏心逐渐显现出来。据知情人透露,随着部分元老的离开,郑俊怀的个人集权也逐渐膨胀。年郑俊怀私自动用上亿公款购买国债,导致伊利当年出现近千万亏损。

随后,郑俊怀通过一系列手段试图收购大股东股份,以代持等方式将伊利纳入到个人的控制中,人生轨迹由此发生偏转。在收购伊利公司国有股过程中,郑俊怀涉嫌挪用伊利公司公款数亿元。其中,年,为买下呼和浩特立鑫实业的股份,郑俊怀以伊利部分高管的名义成立了华世商贸,后来华世商贸的股东又变更为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的直系亲属的名字。年,为了让金信信托公司配合其挪用公款,代其收购和持有伊利股份,郑俊怀授意虚构管理咨询服务事项,签订没有真实交易的虚假“财务顾问协议”。检察院在年已经查实、证据链完整、当事人也供认不讳的有2.4亿元。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沉沦,最终,郑俊怀由“乳业教父”变为阶下囚。年底,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6年。

年郑俊怀受审(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这只涉及华世商贸的问题,对于2.4亿元的问题、国债问题、金信信托问题,郑俊怀侥幸逃脱。

02

鸠占鹊巢,争权夺利

不得不说,郑俊怀是有手段的。在量刑上,郑俊怀只被判了6年有期徒刑,而他实际服刑的时间只有3年半。出狱后,郑俊怀还受到了老部下的帮助。

郑俊怀以“特邀顾问”的身份,通过自己的老部下——秦和平“入住”红星乳业。但恐怕这也是红星噩梦的开始。原本秦和平通过隆瑞食品牢牢占据着红星的大股东的位置,郑俊怀却让秦和平对红星完全失控。

在随后两年里,郑俊怀被任命为红星乳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负责人,其子郑强取代秦和平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其女郑海燕、儿媳李娜、女婿刘涛等在公司分别负责人事、销售和供应等工作,把红星乳业变成自己的家族企业。

年底,秦和平以隆瑞食品的名义起诉黑龙江红星和郑俊怀,诉其侵害股东对公司的知情权。

从起诉书来看,自年初郑俊怀主持该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以来,未按公司董事会授权履行职责,导致公司股东无法知情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对于一些很可能会涉及到股权变更的协议,隆瑞食品甚至连投资方的信息都完全不知情。

更让人震惊的是,郑俊怀还被牡丹江三道牧场的大量老员工控诉侵吞了该牧场近两亿元的国有资产。据媒体报道,这笔交易是当时已被郑俊怀控制的红星乳业通过伪造合同,将三道牧场收购,转而将三道牧场近两亿的国有资产宣称为自己的投资额。

在出狱后短短五年时间里,郑俊怀体现了第三个劣根性——家族属性。在郑俊怀眼里,“师徒情分”不及“家族利益”,所谓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所以,秦和平一手创造的公司却被这位老师傅“鸠占鹊巢”,一脚踢出局。

03

操纵谣言,骚扰伊利

为了利益,郑俊怀将红星变成自己的家族企业;同样为了利益,郑俊怀不惜造谣诋毁来“拿回”过去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股票。

一方面,郑俊怀不断通过起诉为自己塑造“冤屈”的形象。郑俊怀诉讼的目标是当初出面收拾残局的呼和浩特市投资有限公司,希望借此将一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股票、资产落实到自己的名下。但起诉手段没有得到支持。年9月,法院一审判决郑俊怀败诉。

起诉达不到目的,剩下的就是威胁和操纵谣言。

早在年6月13日,一篇题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虚假举报信在网络上流传。据当时的报道,在这起谣言案中,张三林捏造虚假“举报材料”,经过层层“加工策划”,散布到网络上,当日伊利股份以跌停收盘。后来发现,主导这起事件的张三林是内蒙古总工会退休的一个中层领导,郑俊怀雇佣他以总裁助理的名义对外协调政府关系,实际上他负责对伊利管理层及家属进行大量非法调查,用获得的信息编造谣言来控制和威胁管理层。最终,原《内蒙古商报》社社长等4人因故意编造、传播对证券交易有影响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被判处8个月至1年零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以1万到3万元罚金。

这起事件只是一个缩影,据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透露,郑俊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不断的造谣和干扰。潘刚这起事件显然又是一个集中体现。

年3月,伊利股价处于高位时,谣言出现。“天禄财经”作者刘成昆发布《出乌兰记:盘先生在美利坚》,暗指潘刚被抓。与年如出一辙,刘成昆与郑俊怀有着密切的关系。3月11日,刘就开始诋毁伊利,而且在刘捧郑俊怀的文章中明确提到自己曾被郑俊怀宴请。最终,刘成昆涉嫌诽谤罪被呼和浩特市检方批准逮捕。

不得不说伊利在这危机公关方面有着重大失误。在了解背景的人眼里也许知道这是郑俊怀发起的又一次攻击。但公众并没有这样的预期。在没有做好舆论宣传的情况下,伊利选择最强硬的方式,给了舆论二次发酵的机会。最终,这起事件被再度利用,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

可以料想的是,伊利不会得到安宁,骚扰仍会继续,最终想要达成和解,除非郑俊怀无法再从伊利攫取利益。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郑俊怀,这个人表面比较谦虚,也会听别人的意见,但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做。郑俊怀习惯了伊利的“老板”甚至是“皇帝”光环,对于上市带来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以及中小股东利益对其决策权的制度性限制毫不在意。这样所带来的后果是公司更讲究江湖文化,轻则企业往往陷于人事动荡之中,重则在巨大的利益驱使面前,经常会采取规则之外的灰色甚至是黑色手段。

所以,作为伊利的老员工,郑俊怀为了大权独揽,亲手为伊利创造了竞争对手蒙牛;作为前伊利的董事长,郑俊怀为了股权,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还牵连了四位手下;对待“有恩”于自己的老部下,郑俊怀“鸠占鹊巢”。对待自己的老东家,郑俊怀不惜造谣打击,让多方蒙受损失。这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贯穿郑俊怀始终。但他这个“白脸”却没有曹操的气量,容不下有为的谋士,更没有展现运筹帷幄的能力,只有眼前的利益和可以榨取的价值。时至今日,郑俊怀没有三分天下,只有孤家寡人,属于这个“教父”的江湖已经渐行渐远。

随着潘刚的现身,此前所有的谣言都不攻自破,这起谣言最大的获利者郑俊怀却依然置身事外。而作为谣言受害者的广大伊利上下游合作伙伴、股民、广大经销商、消费者和伊利员工却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等到一个公开公平的说法。在此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和追究造谣者的责任,网络媒体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让网络媒体成为郑俊怀等一小撮有心之人的攻击性武器。并且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郑俊怀在年面临了贪污2.4亿元、国债问题、金信信托问题之后依然能侥幸逃脱?

来源:*综合自长江商报(hb_cjsb)、商界杂志(shangjiezz)、商业洞察(biz-insight)等

IT三剑客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shihua.com/jyzy/2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