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化疗前要做哪些检查?
患者要做好哪些准备?
化疗对脏器功能有一定损害,所以在化疗前要进行一些常规检查,以了解脏器功能状态,保证化疗安全进行。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状态很好,没什么问题,干嘛每次化疗前都要重复做一些检查。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具有累计效应的,越往后,出现毒副反应的机会越大,而且有些轻度的脏器功能损伤患者是感觉不出来的,如轻度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下降,或者是肝功能的轻度异常,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检查是无法发现的,患者带着这种隐患进行治疗的话,患者的脏器功能损伤会进一步加重,出现症状以后再进行治疗,一方面恢复较慢,另一方面耽误了后续治疗。所以,化疗前的常规检查不可缺少,一般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上腹B超、胸片等。为避免一些化疗药物对于外周小血管或者出现外渗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化疗前还应行PICC、深静脉置管等静脉置管操作。
对于患者而言,在化疗前除了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外,自己也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和医生进行交流,了解化疗相关的常识,解除对化疗的恐惧,也可和一些病友进行交流,获得一些经验,还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情绪,如听音乐、练气功等。其次,患者化疗前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充沛的精神和体力。还有,饮食上注意菜肴的色香味调配,提高食欲,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和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炸、肥腻的食物,化疗期间多饮水,并要戒烟戒酒。
胃癌化疗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能预防和治疗吗?
化疗药物几乎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对分裂、增殖、比较快的细胞如骨髓造血细胞、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等。因此在有效的肿瘤化疗中,毒副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毒副反应因病人的个体差异、具体的化疗方案而各有不同,这些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均可以减轻、控制,甚至避免,同时停用化疗后上述副反应均可很快恢复并消失。为了有效控制肿瘤,这些暂时的毒副反应是可以接受而不必太畏惧。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血管损伤、脏器毒性。
骨髓抑制: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都是从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分化而来的,由于血细胞消耗较快,需要骨髓不断的制造新的血细胞来补充,所以骨髓的增殖状态是比较旺盛的。而在肠癌的化疗中,有一些药物,如抗代谢药物和铂类药物等,对这些增殖旺盛的细胞影响较大,所以骨髓往往在化疗的同时被波及,表现为血细胞数量的下降,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多种不良后果。例如,白细胞的减少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胸闷、气急),消化道感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泌尿道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有时还会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寒战、发热、全身乏力等;红细胞减少会造成贫血,患者会出现乏力、活动后气促、精神倦怠;血小板的减少会造成机体容易出血,患者有时会在刷牙时出现牙龈出血,严重时可以出现皮肤出血点,最致命的是颅内出血和脏器出血。为了防治骨髓移植的不良反应,需要在化疗前筛选掉可能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控制药物的剂量来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或者在化疗后预防性使用骨髓刺激因子,化疗后在来加快血细胞再生的速度。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较为明显的化疗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产生的机制包括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损伤,以及对大脑呕吐中枢的刺激。化疗后24小时内出现的恶心、呕吐,称之为“急性期反应”;化疗后2~5天出现的恶心、呕吐,称之为“延迟性反应”。为了预防胃肠道反应,医生会使用一些药物,包括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即“司琼”类药物,如格拉司琼、昂丹司琼、雷莫司琼、帕洛诺司琼等)、胃复安、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等,并鼓励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来减轻不良反应。
血管损伤:某些化疗药物可刺激局部血管而引起静脉炎,若药物不慎漏于皮下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依托泊苷、长春瑞滨等。如果出现静脉炎,要更换输注静脉,局部用硫酸镁湿敷,一旦出现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用注射器将化疗药物从皮下抽出,局部湿敷和打封闭,切记不可热敷。预防血管损伤最好的方法是在化疗前给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化疗药物通过管道直接进入血液丰富的大静脉,避免了对周围静脉的损伤。
脏器毒性:肠癌的化疗药物对肝脏、心脏、皮肤和神经系统都可能产生损伤,如氟尿嘧啶类的药物会对心脏和皮肤造成影响,引起心功能下降及皮肤色素沉着,草酸铂会对周围神经造成损伤,表现为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等。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7DZ)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