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最近科里新来了一个轮转的小刘护士,一天输液后患者穿刺部位发红,不伴有疼痛,小刘护士立即为该患者拔除留置针,该留置针留置两天。
我看到后连忙问小刘护士,为什么要给他拔除留置针呢?小刘说他穿刺部位发红,属于静脉炎,发现有静脉炎就及时拔除了。
到底什么情况应该拔除导管,什么情况不应该拔除导管,你真的了解吗?
静脉炎
应该对血管装置的穿刺部位是否发生静脉炎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干预措施及干预类型,对患者和/或看护人员进行有关静脉炎的发生、应采取的干预措施以及随访的教育,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导致静脉炎的风险因素
1.化学性静脉炎
原因:液体药物中葡萄糖含量大于10%或渗透压较高,大于mOSm/L某些药物(决定于输液剂量和时间长度),例如氯化钾,胺碘酮和一些抗生素;液体药物中的颗粒物;导管管径过大;消毒液未干,在导管植入过程中进入静脉内。
2.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可能与静脉壁受到刺激有关,这可能是导管相对血管管径过大,导管活动插入引起创伤、导管材料及硬度等,选择最小导管进行治疗,尽可能使用20或22管径,使用固定装置来固定导管,避免扭曲,根据需要固定关节。
3.细菌性静脉炎
可能是因为紧急插入血管通路装置和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引起。
4.患者因素:
感染,免疫缺陷,糖尿病,下肢置入,年龄大于60岁。
注:上述任何因素引起输液后静脉炎比较少见,通常发生在导管拔出后48小时内。
处理措施
如果发生了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关的静脉炎,确定静脉炎可能的病因,给予热敷,患肢抬高,根据需要给予止痛药考虑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干预,如抗炎药,并根据需要拔除导管,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使用局部凝胶和软膏来治疗静脉炎。
具体措施:
1.化学性静脉炎
输液疗法和对不同血管通路装置,不同药物或者更低输液流速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需要拔除导管。提供相应干预措施。
小刘护士所经历的一级静脉炎属于化学性静脉炎,该患者第二天输注氯化钾,应先给予观察、处理再决定是否拔除留置针。
笔者科室患者经常需要输注氯化钾,经系统观察评估后,一些患者输注氯化钾出现类似于静脉炎的情况,液体输注完后第二天患者血管恢复正常,血管发红消失,不伴有疼痛,继续输入无刺激性药物,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2.机械性静脉炎
固定导管热敷,患肢抬高并监测24到48小时,如果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考虑移出导管。
3.细菌性静脉炎
如果怀疑应拔除导管,当拔出血管通路装置,应考虑和专科护士一起评估是否有继续使用或使用其他可代替的血管通路装置的必要性。
总结
所以输液后出现静脉炎:如果是细菌性的监测全身感染指征;如果非细菌性的给予热敷抬高患肢,根据需求,要考虑其他药物干预,如果有必要使用抗炎药或皮质类固醇。
当考虑拔出一个外周留置针时,应该对穿刺部位进行系统评估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输液后静脉炎,而不是立即拔出,不给予相关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作者:彼岸花
单位:医院普外科
感谢作者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