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问,在近百年后,“协和”这两个字,对中国老百姓、对医学生、对医生的吸引力,究竟来自哪里?也许是因为人们怀着这样一种不灭的期待:这个世界仍存医学温情,医学以己之力解除病痛。而协和以自己独特的医学方式,向人们展现了这种可能。
年,当小洛克菲勒登上“亚洲快线”轮船时,《纽约时报》说“他去了中国”。同行的还有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校长韦尔奇。在小洛克菲勒的六只行李箱中,有一大箱全是书,其中一本是描写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韦尔奇则在轮船上被邀请做演讲,题目是《中国的医学教育》,而在六年前他就为建造协和而至中国考察。当讲到现代科学的价值、西方医学如何助力中国文明、又如何适应中国需要而改良时,人们被韦尔奇言语之中绽放的热情深深打动。但这些问题,对已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准备了七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来说,再熟悉不过。
当时的中国瘟疫盛行,但一所志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将正式耸立,新医学之火将从这里点燃。在北京的王府井与东单之间,那片在清朝豫王府旧址之上、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将跻身世界一流、撑起中国未来半个世纪的协和医学王国,老百姓传闻中的“油王府”。
以下几个时间点,曾一一印证着老协和苛刻的理想主义:
在、、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三次派考察团来中国,定下了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具体计划。
年,协和医学院宣布,协和为保证学生质量而决定自办的医预科,将在年秋开学。9月,8位学生跨入医预科校门。在协和解剖楼的南墙地基,医学院的奠基石落地。在由教育总长范源濂主持的奠基仪式上,29岁的校长麦克林重申协和办学目标,“在这里,建立一个致力于医学教育、科研、服务病人的机构,按照西方的高标准运行……我们渴望给中国带来最好的现代医学,中国也将会受益于我们最近的进步。”
年10月,协和医学本科开学。所有医预科学生,需再次经入学考试录取。第一班收学生九人,这批学生年毕业,前后大约十年的艰辛努力,换来的是第一届的三位协和毕业生。
年,医学院的护校开学,学制四年。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沃安娜(AnnaD.Wolf)任校长,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学习中文。这一年有八名美国护士坐船来协和,开始学中文。护校招收了第一班学生,共三名。这批学生四年后毕业,毕业时仅一人。
年6月,医院开始收治病人。高年级医学生,在秋季进入临床实习。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协和的“志在世界一流”,并非今天大学运动的空洞口号。来自各国的师资力量,在这里集聚,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让世界知道协和。建校之初,教师多来自美、英、加拿大、归国华人。解剖系主任先后由在线粒体、高尔基体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考德里、命名“北京人”的步达生担任。担任协和第一任外科主任的,是“美国现代外科之父”的弟子。生理学系主任林可胜,这位出生在新加坡、在英国接受教育,是协和第一位当上系主任的华人教授。年轻的陈克恢(K.K.Chen)则从美国回国,任协和药理系助教。在这里,陈克恢完成了世界瞩目的“麻黄素研究”。
年,美国《时代》周刊回顾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十年之路。除了惊人的拨款数字,就是它在发展中不断锁定的主题——为了全人类的健康。而耸立在主题的两旁,是两大伟绩:一所在美国,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另一所则在中国,是PUMC——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的“协和”,拥有令人艳羡的资金、严格的学生入选标准、独特的医学教育方法、优厚的待遇、精神劳作的氛围……它从不讳言志在推动中国医学的精英定位。曾经的巨大投入,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只有极少数的产出。而这每年平均16位毕业的“极少数产出”,后来却成了中国医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医学的半个世纪的天空。
三代协和人的自省、专注、慈悲年夏,基督徒林巧稚从鼓浪屿动身,赴上海考场报考协和医预科。这一年,协和招生25名。最后一场是英语笔试,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跑上前去急救。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没有考完,她以为自己这回必定落榜了。
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她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看后,认真研究了她的考试成绩,认为其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决定录取。八年之后,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是那一届学生中唯一的“文海奖”获得者。医院的妇产科大夫,成为留下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与此同时的伴随条件是,如女大夫选择协和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不允许结婚。
(图:图中坐者为林巧稚)
(图:杨崇瑞—妇产科医师,医学教育家,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中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
与林巧稚一样,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的杨崇瑞,也是基督徒,也是终身未婚,一生北京白癜风哪个最好白癜风有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