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大夫,麻烦给我家孩子好好看看腿。”
医生看了看电脑上的信息:22岁,做下肢静脉超声。
“孩子腿上能摸到一条条的,还有点疼。”
女孩小腿有皮肤色素沉着,并沿静脉走行可触及条索状结构,有轻微压痛感。
超声显示:大腿皮下可见管状无回声区,呈串珠样,加压后管腔内径无明显变化。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医生有了结论,血栓性浅静脉炎。
什么是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thrombophlebitis),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性疾病,病变静脉管腔内同时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和静脉血栓。该病与感染、创伤、静脉置管、注射高渗液、硬化剂或某些药品有关,也与长期卧床、高凝状态有关。
本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女性较多见,易累及胸腹壁静脉、腹壁上静脉和侧胸静脉,也可累及腋窝、上肢和阴茎。其中,累及胸腹壁者又称为Mondor氏病,由法国外科医生HenriMondor于年命名。关于Mondor氏病,值得一提的就是,虽然为自限性疾病,但却与乳腺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遇到时还须多加小心。
此外,血栓性浅静脉炎虽然累及的是浅静脉,但还是有一定几率发展为深静脉血栓的,从而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为受累区域突发的局部疼痛和紧缩感,活动牵扯时加重,患部可触及沿血管走形的长短不一的硬条索状物,可有分叉,触痛明显,压紧条索两端,在走行部位上出现沟状凹陷或嵴状隆起。
超声检查上,病变部位皮下浅静脉因血栓膨胀而显著扩张,呈多处狭窄的管状无回声,形似串珠,管壁清晰,内部多无血流信号显示,在病变后期可因静脉再通后出现血流信号。
临床常见类型有哪些?
1、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最为常见,下肢多于上肢,常有筋瘤病史。主要是累及一条浅静脉,沿着发病的静脉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感,常可摸到结节或硬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当浅静脉累及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片状区域性炎性结节,为浅静脉周围炎,患者可伴有低热,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
2、胸腹壁浅静脉炎:多为单侧胸腹壁出现一条索状硬物,长10—20cm,皮肤发红,轻度刺痛,肢体活动时,局部可有牵掣痛,用手按压条索两端,皮肤上可现一条凹陷的浅沟,炎症消退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表现。
3、游走性浅静脉炎:多发于四肢,即浅静脉血栓性炎症呈游走性发作,当一处炎症硬结消失后,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出现病变,具有游走间歇、反复发作的表现。可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一般治疗:
1、忌食辛辣、低盐低脂饮食,宜食用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戒烟。
2、宜减少活动,适当抬高患肢休息。
3、减少静脉再损伤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4、积极治疗容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恶性肿瘤等。
局部封闭治疗:
多适用于输液致浅静脉炎疼痛较重而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药物治疗:
疼痛剧烈、伴有局部溃破或感染,可对症应用止痛、抗感染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涉及隐股静脉结合点或腘静脉处,可能蔓延到深静脉时,可使用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
如果血栓性浅静脉炎发展、蔓延迅速,有侵犯深静脉趋势者,应及时施行手术。
预后:
血栓性浅静脉发生后,一般可持续3-4周。它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可以治愈,且预后通常较好。
供稿丨韩俊(功检科)
乘车路线1:医院(南门)公交车站:
西3路,西5路,路,路,路,K21路
乘车路线2:医院(东门)公交车站:
西1路,西7路,西9路,西10路,路,路,路,路,路,路,路,K10路,K15路,K18路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