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尽管如此,置管后渗血、漏液等并发症仍有发生。本文介绍了水胶体敷料应用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案例报道: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2例
案例1
钱某,男性,79岁。因“确诊小细胞肺癌3月,要求治疗”入院。
查体:体温36.2℃,脉博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78nnHg
完善各项检查后拟予以放化疗治疗,预计住院时间2月。因治疗需要,于-04-12在右上肢留置PICC导管一根。术后即见局部渗血,予更换敷贴一次。当时未予纱布按压,只用透明薄膜敷料固定。24小时后见穿刺点沿导管有少量渗血。
-04-16(术后第4天)评估:右上臂穿刺点局部可见大片瘀斑,沿导管有陈旧性渗血,患者诉局部隐痛,NRS评分2分。患者对局部有瘀斑表示担心。
处理:按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取水胶体溃疡贴4cm*6cm一个,在导管出口处剪一小圆弧,外用透明薄膜敷料固定导管。
-04-17(术后第5天)评估:穿刺点未见渗血,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局部无疼痛等不适。
案例2
郭某,男性,61岁。确诊直肠癌肝转移7月余,直肠癌术后3月余。
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9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8/70mnHg。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拟予FOLFOX方案化疗以及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因治疗需要于-04-11上午在右上臂置入PICC导管。术后当天穿刺点压有纱布,因局部有渗血,下午更换敷贴一次。
-04-13(术后第2天)评估:见穿刺点局部皮肤有瘀斑,沿导管有陈旧性血迹。
处理:皮肤按常规消毒,待干。取水胶体溃疡贴4cm*6cm一个,在导管出口处剪一小圆弧,外用IV透明薄膜敷料固定导管。
-04-16(术后第5天)评估:更换敷贴72小时后,局部未见渗血。患者自我感觉舒服。
穿刺点渗血:为什么建议早期使用水胶体?
为避免出血,置管后要做好预防,选择合适的按压技术、外敷方法等。有文献报道,建议首选水胶体敷料,并对水胶体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了介绍:
1、吸收渗液、渗血:水胶体敷料常用于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较好的吸收性和透气性,可吸收皮肤汗液和穿刺点渗液、渗血,防止浸渍和膜下积液,延长输液管道留置时间。
2、抗变态反应:水胶体透明敷料具有抗变态反应、止痒等作用,水胶体透明敷料也可用于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变态反应。
3、可降低换药频率:由于水胶体能吸收渗液,增进皮下淤血的吸收,并且有增进止血效果,可以延长敷料的更换时间。如无明显渗液,可以5-7天更换一次。
体会:近两年来,笔者对水胶体敷料的使用情有独钟,因为在使用过程中更多的患者反馈在使用后疼痛、瘙痒等症状得以缓解,穿刺点渗液、渗血减轻直至愈合。水胶体敷料不仅有预防作用,也有治疗作用,对于有渗血的患者,早用早获益,故建议早期使用。
穿刺点渗血:与扩皮时切口方向有关吗?
穿刺点渗血的常见原因,包括:穿刺损伤;病人有出血倾向;抗凝血治疗的病人;穿刺点选择不当;扩皮时切口选择不当;穿刺部位活动过度,穿刺针直刺血管;等。
虽然在B超引导下置管的并发症较盲穿相对要少,但也会发生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其中扩皮时切口方向选择不当也是引起渗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醒: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在扩皮时建议纵切,因为皮下血管(包括皮内血管)是纵行走向,横行切口会造成更多的血管被横行切段,组织损伤比纵行切口要严重,所以建议纵行切口。
预防渗血:术前宣教为什么要强调局部按压?
在与渗血患者进行交流时发现,有患者反馈由于置管结束后常常急于去拍片,局部按压时间未达告知要求。因此,责任护士在对置管患者需特别强调穿刺结束后穿刺点压迫的重要性。
提醒:
穿刺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方法、术中需要配合的方法以及术后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签署置管同意书,以防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在穿刺后早期合理的按压,按压力度需适宜,以无出血、未见青紫与麻木为宜。建议局部按压30分钟后再去拍片。
术后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导管维护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娜,张岚.B超引导下PICC渗血渗液的护理.转化医学电子杂志,,3(9).
2、郑晓倩,郑海燕,虞晓珍.水胶体透明敷料在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固定中的应用研究.护理与康复,,16(6):-.
加入按科室分类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