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808/4443995.html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多与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遗传因素有关。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等因素导致下肢静脉压增高,管腔扩张,形成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部分患者可出现小腿部色素沉着、湿疹、溃疡和浅静脉血栓形成。
目前,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有效的方法。接下来小编带您一一回顾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
浅静脉腔内闭合术浅静脉腔内闭合术主要包括射频腔内消融闭合术(RFA)、激光腔内消融闭合术(EVLA)及微波静脉腔内消融闭合术(EMA)。
1.手术指征:
(1)适应证:大/小隐静脉主干治疗,有症状的曲张静脉,伴有中重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下肢浅静脉系统穿通支处理。
(2)绝对禁忌证:合并下肢DVT;大隐静脉主干内急性血栓形成;高龄、全身情况不耐受手术,预期寿命≤1年;存在未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或活动性出血(颅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妊娠、哺乳期;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3)相对禁忌证:静脉直径2mm或15mm;有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进而导致大隐静脉部分梗阻;严重的大隐静脉扭曲;皮下脂肪组织少,大隐静脉位于皮下;隐股瓣膜交界处瘤样扩张。
2.术前准备:全面的下肢深浅静脉超声检查,在超声监测下标记大隐静脉主干、小腿部的曲张静脉和穿通支。
物品准备:超声仪器;消毒手术器械包;局麻针、血管鞘、尖刀片;弹力绑带;加压蠕动泵、输液器;腔内热消融设备主机和一次性导管;肿胀麻醉液。肿胀麻醉液配置见表2。
3.手术操作: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位,通过超声定位,选择静脉主干相对平直、分支比较少的区域进行穿刺;穿刺点应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大隐静脉的穿刺点通常在膝关节内侧;小隐静脉的穿刺点通常在2条小隐静脉属支汇合处的上方(俯卧位)。
RFA手术操作方法:B超引导下穿刺。在穿刺成功后置入血管鞘,导入射频导管,超声确认进入大隐静脉主干。射频导管到位后,换头低脚高位或平卧位,在导管上方皮肤表面每隔10cm标记,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此标记处进连接肿胀液的长局麻针,超声引导下沿大隐静脉走行注射肿胀液。启动射频能量发生器,分段闭合大隐静脉。在最末端闭合大隐静脉前,需提前撤出血管鞘,射频治疗完毕后行超声检查明确大隐静脉闭合情况,再给予弹力绑带偏心性加压包扎。小隐静脉处理参考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射频闭合以B超定位,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将RFS探针穿刺置入穿通支静脉,其头端距离深静脉5mm,在穿通支静脉周围注射适量的肿胀麻醉液,使温度降至25℃左右,从4个方向行能量治疗,建议治疗时间为4min,温度为85℃。
EVLA手术操作方法:B超引导下穿刺。在穿刺成功后置入血管鞘,导入环激光光纤,超声确认进入大隐静脉主干。环激光光纤到位后,换头底脚高位或平卧位,在导管上方皮肤表面每隔10cm标记,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此标记处进连接肿胀液的长局麻针,超声引导下沿大隐静脉走行注射肿胀液。设置环激光功率(P)及线性能量密度(LEED),通常设置功率为6~8W,LEED为40~50j/cm,光纤后撤速度v=P/LEED(cm/s),设置好参数后踩脚踏启动环激光能量发生器,根据光纤套管外带的尺寸标记控制回退速度,逐步后撤环激光光纤。治疗完毕后行超声检查明确大隐静脉闭合情况,再给予弹力绑带偏心性加压包扎。闭合小隐静脉时选用μm环激光光纤,穿刺时采用18G套管针,功率为4~5W,LEED为35~40j/cm,操作方法同大隐静脉。
EMA手术操作方法:B超引导下穿刺。穿刺成功置入血管鞘后,导入微波电极,超声确认进入大隐静脉主干。微波电极到位后,换头低脚高位或平卧位,在导管上方皮肤表面每隔10cm标记,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此标记处进连接肿胀液的长局麻针,超声引导下沿大隐静脉走行注射肿胀液。启动微波治疗仪,设置功率参数,超声引导下开启微波消融,参数设置及后撤速度参照表3。在最末端闭合大隐静脉前,需提前撤出血管鞘,微波消融治疗完毕后行超声检查明确大隐静脉闭合情况,再给予弹力绑带偏心性加压包扎。小隐静脉处理参考大隐静脉,分支静脉微波消融参数见表3。穿通支静脉微波闭合以B超定位,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将微波电极针穿刺置入穿通支静脉,其头端距离深静脉5mm,在穿通支静脉周围注射适量的肿胀麻醉液,开启微波治疗仪,参数见表4。
4.术后处理:在局部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在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麻醉恢复情况,鼓励尽早离床活动。手术结束后,建议患者持续应用弹力袜或弹力绑带48h(包括活动及休息时间)。常规穿医用弹力袜。
5.术中要点:
(1)穿刺点的选择:尽量避开隐神经与隐静脉交汇区域。导管头端应置于隐股交汇点以远2cm处。
(2)导管周围注射足量肿胀液:在B超引导和观察下,在导管周围注射足量肿胀液,以达到祛血、止痛和防止烧伤等目的。
6.并发症处理:
(1)下肢DVT:术中准确定位,确认导管末端与隐股交界以远2cm处;术后鼓励患者尽早活动;高危患者可以采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若术后发生下肢DVT,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选择机械性血栓清除的方式处理。
(2)皮肤灼伤:按皮肤烫伤处理。
(3)导管穿破静脉壁:术中动作轻柔,若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不可盲目进导管,需要变换角度和方向;若有突破感,表明血管壁已被刺破,应退出导管,进行压迫。
(4)静脉炎:腔内治疗前应尽可能利用肿胀液驱除大隐静脉内的血液,在治疗结束后及时压迫。
7.随访:术后7d,复查超声,建议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3及6个月。
参考文献: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静脉学组.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年版)[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07(1):12-29.编辑丨暖暖审校丨医介医学顾问组投稿邮箱丨medyj.